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

药方名称藿香正气水

处方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甘草浸膏20g 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清液体(久贮略有浑浊);味辛、苦。

炮制以上十味,苍术陈皮厚朴白芷分别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前三种各收集初漉液400ml,后一种收集初漉液500ml,备用,继续渗漉,收集续漉液,浓缩后并入初漉液中。茯苓加水煮沸后,80℃温浸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时,甘草浸膏打碎后水煮化开;合并上述水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用乙醇适量溶解。合并以上溶液,混匀,用乙醇与水适量调整乙醇含量,并使全量成2050ml,静置,滤过,灌装,即得。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

规格每瓶装10ml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 回光丸

    药方名称回光丸处方九里光花、菊花(2件蒸)、黄连、黄柏、当归、玄参、苦参。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青黛为衣。功能主治眼赤肿涩疼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茶清送下。摘录《医方类聚》卷六十九引

  • 椿皮丸

    《普济本事方》卷五:椿皮丸药方名称椿皮丸处方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苍术(泔浸一夕,去皮,晒干,不见火)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60克制法上研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敛

  • 还童汤

    药方名称还童汤处方藿香叶半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肉苁蓉(去皴皮)半两,白附子1分,蝉蜕1分,天南星1分,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为末)1分,莎草根1分,零

  • 加减三黄丸

    药方名称加减三黄丸处方大黄、黄芩、黄连、生地。功能主治消中。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 橘蒜丸

    药方名称橘蒜丸处方大蒜(去皮,每瓣攒一窍,入去壳巴豆1粒,用湿纸裹,煨熟,去巴豆不用)。制法用蒜捣成膏,入橘红末与蒜膏一味杵成剂,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心腹痞胀。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饮、姜汤

  • 蕲艾汤

    药方名称蕲艾汤处方蕲艾3钱,薄荷3钱,菊花3钱,南星1钱半,全蝎1钱半,细辛5钱,麝香1分。功能主治雷头风,目内障。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摘录《眼科全书》卷三

  • 白术除眩汤

    药方名称白术除眩汤处方甘草,川芎,附子,白术,官桂。功能主治感寒湿,头目眩晕。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食前服。摘录《杂证大小合参》卷六

  • 补脾汤

    《揣摩有得集》:补脾汤药方名称补脾汤处方潞参4.5克白术4.5克(土炒)云苓3克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归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陈皮1.5克 炙耆3克 炙草1.5克扁豆3克(炒)功能主

  • 祛风解毒汤

    药方名称祛风解毒汤处方黄连3克黄芩3克赤芍3克枳壳(麸炒)3克黄柏3克槐花3克连翘4.5克大黄(酒蒸)4.5克苦参4.5克制法上锉。水煎,空腹时服,或为末,水泛为丸。功能主治治痔疮肿痛初起。用法用量每

  • 降火清金汤

    药方名称降火清金汤处方黄芩(炒)1钱半,山栀(炒)1钱半,知母(炒)1钱,贝母(去心)1钱,桑白皮1钱,麦门冬(去心)1钱,桔梗1钱,橘红8分,茯苓1钱,甘草4分。功能主治火喘。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