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野升麻

野升麻

《中药大辞典》:野升麻

药材名称野升麻

拼音Yě Shēnɡ Má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毛茛科植物单穗升麻根茎。9~10月采挖根茎,去净茎叶、须根,晒干。

原形态单穗升麻,又名:野菜升麻,大叶毛狼。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根茎横走,粗壮。茎直立,具棱线和纵沟,2至3回3出羽状复叶互生,下部叶较大。具长柄,柄基成短鞘而抱茎,茎上部叶柄较短;小叶片椭圆状卵形或狭卵形、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锐尖,边缘2~3深裂,裂片有缺刻和不整齐的锐锯齿;厚纸质,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有白色短柔毛。花序顶生和腋生,长达18~30厘米,通常单穗,有时基部有2~3短分枝,成复总状花序;花杂性,白色,密生,花梗及花序轴密生棕色鳞片状毛茸;花被片卵状椭圆形,早落;雄蕊多数:心皮2,蓇葖果长6~8毫米,呈不整斜方形,疏生白毛,顶端具宿存花柱;种子2~5粒。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高山林下阴湿草丛中或林缘溪沟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四川、黑龙江、吉林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稍弯曲,长约20厘米,直径5~9厘米。表面棕黑色至黑色,有横向纹理,上方残留多个大形的茎基残痕,下方及两侧有多数点状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可见形成层,呈棕黑色,皮部有浅黑色纵走条纹,有的木部朽蚀咸空洞,皮部有菱形纹理。气微,味辛微苦。

化学成分根茎含升麻甙、甲基升麻甙、乙酰基升麻环氧烯醇甙、升麻环氧醇甙、25-o-甲升麻环氧醇甙、25-o-乙酰升麻环氧醇甙等皂甙,升麻醇及其酯,凯诺醇,安米醇,咖啡酸二甲醚,升麻精。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Cimicifuga racemosa根的提取物有降低血压作用。在动物身上尚有某些雌激素作用。

性味《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味甘辛微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散风,解毒,升阳,透疹。治时气疫疠,阳明头痛,喉痛,斑疹,风热疮疡,久泄脱肛,女子崩带,小儿麻疹。用量八分至二钱。"

备注本品在四川,黑龙讧、吉林等地区作升麻使用。参见"升麻"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升麻

药材名称野升麻

拼音Yě Shēnɡ Má

英文名Rhizome of Kamchatka Bugbane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单穗升麻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C.foetida L.var.racemosa Yabe]

采收和储藏:移栽后3~4年于10~11月收获,割去茎杆,把根茎挖起,抖去泥砂,晒干或烘干后,撞掉须根。

原形态单穗升麻,多年生草本,高l-1.5m。根茎横生,粗壮,外皮带黑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叶互生;下部茎生叶有长柄,一至三回三出近羽状复叶;叶柄长达26cm;顶生小叶有柄,宽披针形或菱形,长4.5-8.5cm,宽2-5.5cm,3深裂或浅裂,边缘具锯齿,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小,通常无柄,边缘具不规则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柔毛;茎上部叶较小,一至二回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形状与下部茎生叶相同。总状花序长达35cm,不分枝或下部有少数短分枝,密生腺毛和短柔毛;苞片钻形,远较花梗为短;花梗长5-8mm;花杂性;萼片4-5,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长约4mm,早落;花瓣无;退化雄蕊椭圆形或宽椭圆形,先端2浅裂,膜质;雄蕊多数,花丝狭线形,长5-8mm,花药长约1mm;心皮2-7,密被灰色短绒毛,具柄。蓇葖果,长7-9mm,宽4-5mm,有短柔毛,果柄长达5mm。种子4-8,椭圆形,长约3.5mm,有膜质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 300-2300m的山地草坡、河岸地、灌木丛或草甸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四川。

栽培1.生物学特性 常野生于高寒山区的林边或草坡。宜选择阴凉湿润的环境,肥活疏松的砂质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2.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采摘成熟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翌年3~4月播种。撒播,行距21~24cm,播幅9~12cm,覆簿土。出苗后,要勤除杂草,追肥2~3次,到第2年春季按行株距21cm×21cm定植。

3.

性状1.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长条形,多分枝,成结节状,长4-8cm,直径0.7-1.2cm。表面黑褐色,稍具纵向纹理,粗糙,上面具较多的圆洞状茎基,直径0.5-1.5cm,下面有残存须根。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褐色,中空。气微,味微苦而涩。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后生皮层细胞1-3列,细胞外壁木栓化增厚,有的外壁和垂周壁呈乳头状增厚突入胞腔中。皮层薄壁细胞8-16列。中柱鞘纤维束由30-50个纤维组成,纤维方形,壁厚约3μm。维管来约30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细胞径向排列整齐。形成层环较明显;木质部导管多2-10成群,稍径向分布,射线宽2-20列细胞。髓部宽广,为横切面的3/5;邻近初生木质部部位有韧皮部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黄褐色 ①木纤维略呈纺锤形或长梭形,有的边缘不平整,局部膨大或狭缩,末端锐尖或钝尖,有的斜尖或一端尖突似短分叉状,直径15-48μm,长177-340μm,壁厚3-gμm,多木化,纹孔口斜裂缝状或人字状、十字状。②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也有网纹、梯纹和螺纹导管。③纤维少见,长条形,末端圆钝或稍平截,纹孔圆点状。④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有的呈瘤状增厚,突入胞腔中。⑤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直径2-8μm,脐点不明显。

化学成分单穗升麻根茎含升麻二烯醇(cimicifugenol),升麻二烯醇酯,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凯诺醇(khellol),阿米醇(ammiol),咖啡酸二甲醚(caffeic aciddimethyl ether),升麻精(cimifugin),15,24-双异升麻环氧醇(cimigol),15,24-双异升麻环氧醇甙,及以兴安升麻醇(dahurinol),去羟兴安升麻醉,异兴安升麻醇(isodahurinol),25-O-甲基异兴安升麻醇,金龟草二醇(acerinol),金龟草酮醇(aceri-onol),24-O-乙酰金龟草酮醇等为甙元的糖甙,还含升麻甙(cimicifugoside),无羁萜(frei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升麻环氧醇(cimigenol),25-O-甲基升麻环氧醇,升麻环氧醇木糖甙(cimigenylxyl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Cimicifuga racemosa根的提取物有降低血压作用。在动物身上尚有某些雌激素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按升麻薄层色谱项下方法进行,样品液在与对照品阿魏酸、咖啡酸、水杨酸斑点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甘辛;微苦;微寒

归经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清阳。主风热感冒;小儿麻疹;热毒斑疹;咽喉肿痛;痈肿疮疡;阳明头痛;以及久泄脱肛;女子崩漏;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散风,解毒,升阳。透疹。治时气疫疠,阳明头痛,喉痛,斑疹,风热疮疡,久泄脱肛,女子崩带,小儿麻疹。用量八分至二钱。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千里找根

    药材名称千里找根拼音Qiān Lǐ Zhǎo Gēn别名小赖藤(《云南中草药选》),绿包藤,癞浆包藤(《云南恩茅中草药选,),克赛麻奈(傣名)。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皱波青牛胆的藤茎。秋

  • 砂茴香

    药材名称砂茴香拼音Shā Huí Xiānɡ别名刚前胡、牛叫磨、沙茴香、沙前胡、赛防风、假防风、野茴香、沙椒、花条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硬阿魏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erula bung

  • 水胡满根

    《中药大辞典》:水胡满根药材名称水胡满根拼音Shuǐ Hú Mǎn Gēn出处《广东中草药》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苦朗树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去青皮,蒸过晒干,切片备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uo

  • 豺肉

    《中药大辞典》:豺肉药材名称豺肉拼音Chái Ròu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肉。性味甘酸,温。①《食疗本草》:"酸。"②《纲目》:"酸,热,

  • 搜山虎

    《中药大辞典》:搜山虎药材名称搜山虎拼音Sōu Shān Hǔ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新莨菪的根。秋冬采收,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根状茎粗壮。茎圆柱形,紫色。叶互生;

  • 旱冬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旱冬瓜药材名称旱冬瓜拼音Hàn Dōnɡ Guā别名冬瓜树、蒙自桤木、水冬瓜来源桦木科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 D. Don,以树皮入药。生境分部广西、四川

  • 四楞筋骨草

    《中药大辞典》:四楞筋骨草药材名称四楞筋骨草拼音Sì Lénɡ Jīn Gǔ Cǎo别名筋骨连(《草木便方》),箭羽筋骨草、箭羽草、舒筋箭羽草(《四川中药志》),四棱草(《广西植物

  • 景天

    《全国中草药汇编》:景天药材名称景天拼音Jǐnɡ Tiān别名活血三七、八宝、胡豆七、大打不死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景天Sedum erythrostictum Miq.[S. alboroseum B

  • 金刚刺

    药材名称金刚刺拼音Jīn Gānɡ Cì别名金刚藤(《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全年可采。原形态短梗菝葜,又名:黑刺菝葜。攀援状木质藤本。根茎块状,褐

  • 老虎泡

    《中药大辞典》:老虎泡药材名称老虎泡拼音Láo Hǔ Pào别名老熊泡(《四川常用中草药》),牛毛大王、空洞泡、红毛巾(《贵州药植目录》)。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