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苣荬菜

苣荬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苣荬菜

药材名称苣荬菜

拼音Jù Mǎi Cài

别名苦菜败酱草[北方地区]、小蓟[黑龙江]、苦苣菜、取麻菜

来源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苦,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用于急性咽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2~5钱。

备注(1)同属植物裂叶苣荬菜(牛舌头山苦荬、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功效与前种大致相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苣荬菜

药材名称苣荬菜

拼音Jù Mǎi Cài

别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药志》),苣菜(《河北中药手册》)。

出处《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全草。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四柱形,下部渐细,长3~1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生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质脆,易碎。以色青绿、无花、无杂质者为佳。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的方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浓缩酒精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前2种患者白细抱的呼吸并无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

性味《河北中药手册》:"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补虚止咳。治菌痢,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白带。

①《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一两,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鲜苣荬菜一两(切碎),灯心草一钱。水煎服。

③治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二两。煎汤,熏洗患处,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阑尾炎:苣荬莱五钱至一两,红藤二两。水煎服。(《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

备注本品在华北作败酱入药,在东北作小蓟入药;参见"败酱"、"小蓟’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苣荬菜

药材名称苣荬菜

拼音Jù Mǎi Cài

英文名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别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败酱

出处出自《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匍茎苦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匍茎苦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状茎匍匐,着生多数须根。地上茎直立,少分枝,平滑。叶互生;无柄;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6cm,宽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茎,边缘呈波状尖齿或有缺刻,上面绿色,下面淡灰白以,两面均无毛。头关花序,少数,在枝顶排列成聚伞状或伞房状,头状花序直径2-4cm,总苞及花轴都具有白绵毛,总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内列披针形,长于最外列;全产为舌状花,鲜黄色;舌片条形,先端齿裂;雄蕊5,药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花柱及柱头皆被白色腺毛。瘦果,侧扁,有棱,有与棱平行的纵肋,先端有多层白色冠毛。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地旁、庭园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下部渐细,表面淡黄棕色,顶端具基生叶痕和茎。茎圆柱形,表面淡黄棕色。叶皱缩或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6cm,宽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状抱茎。有时带有残存的头关花序。质脆易碎。气生,味淡,微咸。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的方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浓缩酒精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前2种患者白细胞的呼吸并无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痔疮;急性菌痢;肠炎;肺脓疡;急性阑尾炎;叶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鲜品绞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2.《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水底龙

    药材名称水底龙别名水底蜈蚣、顽纠占[傣]来源天南星科岩角藤属植物岩角藤Rhaphidop hora hongkongensis Shott,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活

  • 荷秋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荷秋藤药材名称荷秋藤别名石龙藤、五中土来源萝藦科荷秋藤Hoya lancilimba Merr.,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主治跌打刀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枸橘核

    《中药大辞典》:枸橘核药材名称枸橘核拼音Gōu Jú Hé出处《纲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化学成分含柠檬烯0.09% 、欧芹属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内酯,以及蔗糖、β-

  • 禹粮土

    药材名称禹粮土拼音Yǔ Liánɡ Tǔ别名申都拉、格艾尔明来源为一种含铁粘土。生境分部甘肃。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去瘀生新,消肿止痛。用于脉热,脏伤;外治烫火伤。用法用量0.5~1

  • 人参果

    药材名称人参果拼音Rén Shēn Guǒ别名人头七、开口箭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兰科植物角盘兰的带根全草。秋季采挖,晒干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球状或卵状,径约1厘米,干燥后表面灰黄色

  • 台湾千金藤

    药材名称台湾千金藤拼音Tái Wān Qiān Jīn Ténɡ英文名root of Taiwan Stephania别名兰屿千金藤出处始载于《台湾药植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已科植物台湾千金藤的根茎

  • 野百合

    药材名称野百合拼音Yě Bǎi Hé别名佛指甲(《植物名实图考》),狸豆(《植物学大辞典》),狗铃草、蓝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浙江民

  • 丝线吊芙蓉

    药材名称丝线吊芙蓉拼音Sī Xiàn Diào Fú Rónɡ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毛棉杜鹃花的根皮、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odendron moul

  • 黄山五叶参

    药材名称黄山五叶参拼音Huánɡ Shān Wǔ Yè Shēn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黄山五叶参的根和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ntapanax hwangshanensis Cheng采收和储

  • 斩龙剑

    药材名称斩龙剑拼音Zhǎn Lónɡ Jiàn别名草本威灵仙(李承祜《药用植物学》),狼尾巴花、九节草、山鞭草、草玉梅(《辽宁经济植物志》)。出处《沈阳药学院学报》3:8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