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白乳菇

白乳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乳菇

药材名称白乳菇

别名辣味乳菇、蘑菇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部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云南。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备注为“舒筋丸”最主要原料之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乳菇

药材名称白乳菇

拼音Bái Rǔ Gū

别名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浆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arius piperatus (L.ex Fr.) Gray[Agaricus piperatus L.ex F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摘,晒干备用。

原形态菌盖宽5-15cm。中部下凹呈浅漏斗状。干,白色,无毛绒,无环纹。盖缘渐薄微上翘。菌肉白色,坚脆,伤后不变色。味辣。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阔椭圆形,(6-7)μm×(5-6)μm,壁具微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散生或群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习见。为多种树种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见。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中央脐状,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带黄色。菌肉白色或淡黄色。菌褶密,分叉。蛋壳色或白色。菌柄短圆柱形,或向下渐细,长2-6cm,直径1-3cm,白色,内实。气微,味辣。

化学成分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绒白乳菇醛(velleral)和异绒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药理作用子实体中所含的倍半萜内酯的结晶混合物有抗白血病作用。

性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注意《滇南本草图说》:“患冷疾腹痛泄泻者忌食。”

复方该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浆菌等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象胆

    《中药大辞典》:象胆药材名称象胆拼音Xiànɡ Dǎn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象皮"条。化学成分胆汁含胆酸,脱氧胆酸

  • 麻叶绣球果

    《中药大辞典》:麻叶绣球果药材名称麻叶绣球果拼音Má Yè Xiù Qiú Guǒ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绣球绣线菊的果实。性味性微温,味辛。功能主

  • 米油

    《中药大辞典》:米油药材名称米油拼音Mǐ Yóu别名粥油(《重庆堂随笔》)。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性味《纲目拾遗》:"味甘,性平。"功能主

  • 白蔹子

    《中药大辞典》:白蔹子药材名称白蔹子拼音Bái Liǎn Zǐ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蔹"条。功能主治《药性论》:"治温疟

  • 刺齿凤尾蕨

    药材名称刺齿凤尾蕨拼音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英文名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别名半边双、半边旗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

  • 大泡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泡通药材名称大泡通拼音Dà Pào Tōnɡ别名泡通、大木通、隔子通、饭包叶、三叉木、豆豉叶、大豆豉叶、牛嗓管、伞把木、大通塔来源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白背鹅掌柴

  • 野苦瓜

    药材名称野苦瓜拼音Yě Kǔ G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短序栝楼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bauiensis Gagnep.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段晒

  • 紫背天葵草

    药材名称紫背天葵草拼音Zǐ Bèi Tiān Kuí Cǎo别名紫背鹿含草(《滇南本草》),紫背鹿衔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反背红、草本反背虹,天青地红、老母猪花头、反背绿丸(

  • 鲤鱼血

    《中药大辞典》:鲤鱼血药材名称鲤鱼血拼音Lǐ Yú Xu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血。化学成分鲤鱼血的组成,因季节、营养情况等而有差异。幼鲤的血红蛋白,冬季较春季为低。凝

  • 白果槲寄生

    药材名称白果槲寄生拼音Bái Guǒ Hú Jì Shēnɡ别名欧寄生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卵叶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scum album L.var.meridia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