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地红子根

地红子根

《中药大辞典》:地红子根

药材名称地红子根

拼音Dì Hónɡ Zǐ Gēn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平枝灰栒子。全年可采。

原形态小叶平枝灰栒子,又名:矮红子。

半常绿低矮灌木,高约80厘米。枝横张开展,有平贴短柔毛。单叶互生,或近簇生于短枝末端,叶片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6毫米,先端圆,有凸尖头,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有少数平贴的毛。花淡红色,几无柄,1-2朵生于距状短侧枝的顶端;萼筒管形,先端5裂,外被柔毛;花瓣5;雄蕊约15枚;花柱2。梨果状核果,卵形或球形,长约5毫米,熟时红色,内有3核。花期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性凉,味酸涩。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

复方①治下痢腹痛:地红子根五钱,朱砂莲三钱,吴萸子、银花各一钱。煎水服,一日三次,每次半碗。

②治红痢:地红子根一两。煎水服。

③治吐血:地红子根二两。煎水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红子根

药材名称地红子根

拼音Dì Hónɡ Zǐ Gēn

英文名Root of Ground Cotoneaster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平枝灰栒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原形态小叶平枝灰栒子落叶或半常绿平铺灌木,高不超过50cm。小枝圆柱形,黑褐色。叶互生;叶柄极短,被柔毛;托叶钻形,早落;叶片近圆形或宽楔椭圆形,较小,长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疏平贴柔毛。花1-2朵;萼筒钟状,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钝圆,粉红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离生,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长5-6mm。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岩上或山坡多石地。

资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地。

性味酸、涩;凉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止血,止痛。主痢疾,白带,吐血,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猪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笼草药材名称猪笼草拼音Zhū Lónɡ Cǎo别名猪仔笼、猴子笼、猴子埕、担水桶、公仔瓶来源猪笼草科猪笼草属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 粘毛鼠尾草

    药材名称粘毛鼠尾草拼音Zhān Máo Shǔ Wěi Cǎo别名野芝麻、黄花鼠尾草、吉子嘎保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粘毛鼠尾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roborowskii Ma

  • 金橘露

    《中药大辞典》:金橘露药材名称金橘露拼音Jīn Jú Lù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金橘及金弹果实的蒸馏液。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甘苦。"功能主治《中

  • 臭梧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梧桐药材名称臭梧桐拼音Chòu Wú Tónɡ别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叶、后庭花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

  • 枳茹

    《中药大辞典》:枳茹药材名称枳茹拼音Zhǐ Rú别名枳木皮屑(《本草图经》)。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树皮屑。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枸橘"条。功能主治陶弘景:&

  • 蝉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蝉花药材名称蝉花拼音Chán Huā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

  • 沙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七药材名称沙七别名白小黄来源蓼科沙七Rheum delavayi 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

  • 石上瓜子菜

    药材名称石上瓜子菜拼音Shí Shànɡ Guā Zǐ Cài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东南景天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alfredii Hance[S.formosanum N.E.

  • 钩藤

    《中国药典》:钩藤药材名称钩藤拼音Gōu Ténɡ英文名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 细叶香桂

    药材名称细叶香桂别名细叶月桂、香树皮、月桂来源樟科细叶香桂Cinnamomum chingii Metcalf,以树皮、果实、叶入药。生境分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胃散寒,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