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两栖蓼

两栖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痢疾;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山东昌维地区有用本品治疗肥大性脊椎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叶片矩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基部通常为心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于花被之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生境分部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和水边湿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黄甙、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另含绿原酸和咖啡酸。此外,含生物碱。生长在水中时,含痕量生物碱,花期增加到0.017%,然后消失。如生长在陆上,花期开始时含0.04%,盛开时达0.29%。如再移植于水中,则生物碱含量又下降。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三钱。捣绒外敷。(《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水荭、天蓼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多年生水陆两性草本。有根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无毛,节部生根。叶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浮于水面,无毛,有光泽,长5-12cm,宽2.5-4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陆生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cm,宽1.5-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及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横走茎技,长圆柱形而微扁,节部略膨大,并生多数黑色细须状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细密纵走肋线,无毛。叶多卷曲,展平后,水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无毛;陆生或伸出水面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8cm,宽l-1.5cm,先端渐尖,两面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 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花序穗状;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两栖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还含有13种氨基酸[3]。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脚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肾子藤

    药材名称肾子藤拼音Shèn Zǐ Ténɡ英文名valida Limaciopsis别名粉绿藤、疟疾草(云南)。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肾子藤的根或茎。拉丁植物动

  • 杜楝

    药材名称杜楝拼音Dù Liàn别名海南杜楝、钮扣丹、手拳灵。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杜楝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urraea pubescens Helle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石斑鱼

    药材名称石斑鱼拼音Shí Bān Yú来源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2.Epinephelus aw

  • 蝗虫

    药材名称蝗虫拼音Huánɡ Chónɡ别名飞蝗、飞蛩、蝗蝻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以全虫入药。生境分部华北偶有发现。性味咸,平。功能主治

  • 小芸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芸木药材名称小芸木拼音Xiǎo Yún Mù别名癞蛤蟆跌打[云南]、鸡屎木、山黄皮[广西]来源芸香科小苹果属植物金叶小柑Micromelum integerr

  • 箐跌打

    《全国中草药汇编》:箐跌打药材名称箐跌打别名石头菜来源菊科箐跌打Gynura cusimbua (D. Don) S. Moor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接筋续骨,消肿散瘀

  • 华山矾果

    《中药大辞典》:华山矾果药材名称华山矾果拼音Huà Shān Fán Guǒ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山矾科植物华山矾的果实。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干燥后,研成粉末,治

  • 枇杷根

    《中药大辞典》:枇杷根药材名称枇杷根拼音Pí Pá Gēn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根。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治虚痨久

  • 金刚刺

    药材名称金刚刺拼音Jīn Gānɡ Cì别名金刚藤(《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全年可采。原形态短梗菝葜,又名:黑刺菝葜。攀援状木质藤本。根茎块状,褐

  • 天生草

    《中药大辞典》:天生草药材名称天生草拼音Tiān Shēnɡ Cǎo别名山韭菜、漏芦、蛇咬药(《云南中草药》),白千针万线草、大兰花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鹭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