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两栖蓼

两栖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痢疾;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山东昌维地区有用本品治疗肥大性脊椎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叶片矩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基部通常为心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于花被之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生境分部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和水边湿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黄甙、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另含绿原酸和咖啡酸。此外,含生物碱。生长在水中时,含痕量生物碱,花期增加到0.017%,然后消失。如生长在陆上,花期开始时含0.04%,盛开时达0.29%。如再移植于水中,则生物碱含量又下降。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三钱。捣绒外敷。(《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两栖蓼

药材名称两栖蓼

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别名小黄药 、水荭、天蓼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多年生水陆两性草本。有根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无毛,节部生根。叶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浮于水面,无毛,有光泽,长5-12cm,宽2.5-4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陆生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cm,宽1.5-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及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横走茎技,长圆柱形而微扁,节部略膨大,并生多数黑色细须状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细密纵走肋线,无毛。叶多卷曲,展平后,水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无毛;陆生或伸出水面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8cm,宽l-1.5cm,先端渐尖,两面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 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花序穗状;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两栖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还含有13种氨基酸[3]。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脚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山樱桃

    《中药大辞典》:山樱桃药材名称山樱桃拼音Shān Yīnɡ Táo别名朱桃、麦樱(《吴昔本草》),牛桃、英桃(《博物志》),婴桃、英豆(《BU录》),李桃、奈桃(孟珗),梅槐(《八闽通志》)

  • 兔头骨

    《中药大辞典》:兔头骨药材名称兔头骨拼音Tù Tóu Gǔ出处《别录》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头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性味甘酸,平。①《别录》:

  • 广西莪术

    药材名称广西莪术拼音Guǎnɡ Xī é Shù英文名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别名桂莪术、毛莪术来源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 kwangsie

  • 玉米油

    药材名称玉米油拼音Yù M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经榨取而得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a mays L.采收和储藏:种子成熟时采集,晒干,榨取油。原形态玉蜀黍,高大的一

  • 白三七根

    药材名称白三七根拼音Bái Sān Qī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涩,性凉。功能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用法用

  • 地瓜子

    药材名称地瓜子拼音Dì Guā Zǐ别名地萝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含毒鱼和杀虫成分。这类成分中有统称为类鱼藤酮的异黄酮衍生物鱼藤酮

  • 波棱瓜

    《中药大辞典》:波棱瓜药材名称波棱瓜拼音Bō Lénɡ Guā别名色尔格美多(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实。9~10月采收,晒干。原形态草质藤本。茎细长,攀援。叶

  • 夹蛇龟肉

    《中药大辞典》:夹蛇龟肉药材名称夹蛇龟肉拼音Jiá Shé Guī Ròu出处《食性本草》来源为龟科动物夹蛇龟的肉。性味①《食性本草》:"寒,有毒。"

  • 黄土

    药材名称黄土拼音Huánɡ Tǔ别名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出处《本草经集注》原形态一般呈灰黄色。富含钙盐及钙质结核,疏松,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柱状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

  • 鹊豆

    药材名称鹊豆别名鹊仔豆、雀仔豆、紫扁豆、黑扁豆来源豆科鹊豆Dolichos cultatus Thunb.,以叶、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行气,升清降浊,和中益肾。主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