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
病名。又名鱼脐丁、鱼脐疮、脉骨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丁疮。”《疡医准绳》卷二:“若因开割瘴疫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工十全七。”意思是说,中工在治疗疾病上要有70%的治愈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
《瑞竹堂经验方》卷五方。蒲黄五钱,青黛(研)、芒硝、甘草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细细咽服。治单双乳蛾。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承浆疮。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蕨根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世纪【介绍】:辽代医生。契丹族,姓耶律,字海邻。善骑射,尤精医术。太祖耶律阿保机即位后,拜为迭刺部军事首领。太祖患心痛,召迭里特诊视,曰:“膏肓有瘀血,然药不能及,必针而后愈。”经针刺而治
病名。指气攻腹膜之外而虚胀、肿满者。《圣济总录》卷八十:“膜外气……本于肺受寒邪,传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湿散溢于肌肤之间,气攻于腹膜之外,故谓之膜外气,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
古病名。指寒邪挟水饮停积胁下所致的癖病。见胁肋间有弦索状拱起,遇冷即觉疼痛,脉弦而大等症状。《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寒癖之为病,是水饮停积胁下,弦强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谓之寒癖。脉弦而大者,寒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