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鱼藤

鱼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药材名称鱼藤

拼音Yú Ténɡ

别名毒鱼藤

来源豆科苦楝藤属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毒性(1)本品含有毒鱼藤酮,毒杀昆虫效果很好。禁内服,以防中毒。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阵发性全身痉挛,肌肉震颤,呼吸减慢,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现痉挛前先催吐,洗胃;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B6、B12,如有痉挛可给解痉剂;呼吸减慢时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对症治疗。

(2)鱼藤作为农业杀虫药,成分中以鱼藤酮的毒力最强,鱼藤素次之,其余极弱。

性味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杀虫。

根、茎:灭蝇蛆,并用作农药杀虫剂。

枝、叶:外用治湿疹,风湿关节肿痛,跌打肿痛(皮肤未破)。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酒水各半煮热温敷患处。

注意禁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鱼藤

药材名称鱼藤

拼音Yú Ténɡ

别名毒鱼藤(李承祜《生药学》),篓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鱼藤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攀援灌木,全体秃净。单数羽状复叶,无托叶,叶柄长7~15厘米;小叶通常5枚,间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质,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长4~8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浑圆。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于老枝上,常不分枝,长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长于萼;萼钟形,长约2毫米,近秃净,有不明显的钝齿;花冠蝶形,粉红色,长约10毫米;旗瓣近于肾形,顶端圆形,有时微缺,翼瓣顶端圆形,龙骨瓣半圆形,翼瓣及龙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无柄,花柱线形,内弯。荚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2~2.5厘米,秃净,只于上缝有狭翅;种子1,近于肾形。花期8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林间或栽培。分布我国东南部。

化学成分鱼藤的根和根茎含鱼藤酮,鱼藤素、灰叶素、异灰叶素等。

药理作用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毫克/公斤,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克/公斤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台湾鱼藤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肿痛,癣症。

①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②《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未破),用于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不可内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鱼藤

药材名称鱼藤

拼音Yú Ténɡ

英文名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别名毒鱼藤、篓藤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鱼藤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多鲜用。

原形态鱼藤 攀援灌木,全株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15cm;小叶通常5,有时为3或7,薄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而钝头,基部圆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长5-10cm;花梗簇生于序轴上,有时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钟状,长约2mm,无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cm,旗瓣内面无附属体;雄蕊10,单体;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荚果近于圆形、斜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5-4cm,宽2-3cm,扁而薄,无毛,仅腹缝线有狭翅。种子1-2颗。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沼泽地、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栽培1.气候土壤:宜热带及亚热带气候,荫蔽的环境对鱼藤生长较好。适合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

2.种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茎作插条,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内,覆土踏实,留1节在地面上。扦插后浇水,并盖树叶,防止太阳曝晒。

3.每隔2-3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结合中耕除草时进行。

性状藤茎圆柱形,木质化,质较硬。完整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3片,也有5片。小叶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全缘。黄绿色,光滑,革质。气微,味苦;不毒。

化学成分顺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四氢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鱼藤酸(tubaic acid),β-毛鱼藤酸(β-tubaic acid),毛鱼藤醇(elliptinol),鱼藤素(deguelin),灰叶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药理作用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Rotenoid)。台湾鱼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毒性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mg/kg,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D.Elliptica)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

性味苦辛;温;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主跌打肿痛,关节疼痛,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不可内服。

各家论述1.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2.《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银木荷皮

    药材名称银木荷皮拼音Yín Mù Hé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银木荷的茎皮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ma argentea Pritz.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

  •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药材名称刺蒺藜拼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

  • 绒毛桢楠

    药材名称绒毛桢楠拼音Rónɡ Máo Zhēn Nán别名野枇杷、山枇杷、猴高铁、掠头柴、江南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绒毛桢楠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velutina Cha

  • 斑竹根

    《中药大辞典》:斑竹根药材名称斑竹根拼音Bān Zhú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茎,晒干。原形态刚竹(《竹谱详录》),又名:台竹、鬼角竹、钢铁

  • 茶子心

    药材名称茶子心拼音Chá Zǐ Xīn别名油茶籽(《中国经济植物志》)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秋季采收。原形态油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又名:楂(《农政全书》),梣树

  • 骨碎补毛

    药材名称骨碎补毛拼音Gǔ Suì Bǔ Máo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或中华槲蕨根茎上的鳞片。功能主治治外伤出血及火伤。复方①治外伤出血:骨碎补根皮上的线形鳞片毛

  • 大苞寄生

    药材名称大苞寄生拼音Dà Bāo Jì Shēnɡ别名榔榆寄生、柑寄生、野梨树寄生、油茶寄生、猪糠木寄生、柿树寄生、桐油寄生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大苞寄生、黔桂大苞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

  • 橘白

    《中药大辞典》:橘白药材名称橘白拼音Jú Bái出处《本草便读》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

  • 鹿寿草

    药材名称鹿寿草拼音Lù Shòu Cǎo别名鹿寿茶、鹿衔草(《陕西中药志》)。出处《陕西中药志》来源为鹿蹄草科植物日本鹿蹄草的全草。夏末采收,取全草晒干。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茎直

  • 白萆薢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药材名称白萆薢拼音Bái Bì Xiè别名刺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铁叶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