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针灸甲乙经》注。即大泻刺,见该条。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肠痫之为病,不动摇。”参痫条。
推拿穴位。即八封,详该条。
同额。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本神》。即指滑精。详该条。
病证名。指血从耳中流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
指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蜡梅花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
水泻之古称。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又称注泄、注下。以其泄下如水注,故名。详水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