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马牙半支

马牙半支

《中药大辞典》:马牙半支

药材名称马牙半支

拼音Mǎ Yá Bàn Zhī

别名马牙苋(《奇方类编》),酱瓣半支、旱半支(《百草镜》),酱瓣草(汪连仕《采药书》),酱板豆草(《周益生家宝方》),铁梗半支、山半支(《纲目拾遗》),佛甲草半支莲(《浙江民间草药》),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四川中药志》),仙人指甲(《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景天科植物凹叶景天全草。夏、秋收采。

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17厘米。茎下部匍匐,节上生须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方形,棱钝,有槽,平滑。叶对生;倒卵形至倒卵状匙形,长约1~2.7厘米,先端圆,中间微凹,基部沿茎下伸,成半圆形耳垂,全缘,光滑,表面绿色,中肋基部微凹,顶端不显,背面中肋处为极细纵沟纹。复聚伞花序顶生;萼片5,绿色,匙形,长不到花瓣的1/2;花瓣5,黄色,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先端尖锐;雄蕊10,花丝细长;心皮5,分离,基部微合,胚珠多数。蓇葖果。花期夏秋间。

生境分部生于田野向阳处及山野溪旁岩石上。分布华东、华中、西南等地。

性味酸,凉。

①《纲目拾遗》:"性寒。

②《浙江民间草药》:"味酸,性凉,微毒。"

⑧《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治痈肿,疔疮,吐血,衄血,血崩,带下,瘰疬,黄疸,跌扑损伤。

①《纲目拾遗》:"消痈肿,治湿热,利水和血。治肠痈,痔漏,蛇咬,疔疽,便毒,风痹,跌扑,黄疸。擦汗斑尤妙。"

②《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热病,吐血,衄血,下血,红崩及疮毒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疮毒红肿:六月雪芙蓉叶鱼腥草。共捣绒敷。(《四川中药志》)

②治吐血,衄血:六月雪猪肉炖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瘰疬:马牙半支作菜常服。(《纲目拾遗》)

④治淋疾:芝麻一把,核桃一个,石上马牙苋。共捣烂,滚生酒冲服。(《奇方类编》)

⑤治水臌:酱瓣草捣,合麝香贴脐眼。(汪连仕《采药书》)

⑥治疟:酱瓣豆草,略洗蒸熟,一日晒干,不干焙之,每斤配老姜一斤,磨细收贮。一日者一钱,二日者二钱,三日者三钱,酒凋服,服后次酒至醉。(《周益生家宝方》)

⑦治急痧:酱瓣草阴干,每服三钱,水煎服。(《纲目拾遗》)

⑧治狗咬:以酒洗净疮口血,捣酱瓣半支罨上。(《纲目拾遗》)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马牙半支有二种,有红梗青梗之别。治妇人赤白带第一妙药。赤带用赤梗者,白带用白梗者。"

备注此外,圆叶佛甲草亦同等入药,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为叶的先端钝圆而不凹。分布于华东地区。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牙半支

药材名称马牙半支

拼音Mǎ Yá Bàn Zhī

英文名Herb of Emarginate Stonecrop

别名酱板草、石上马牙苋、酱瓣半支、旱半支、酱瓣草、酱瓣豆草、铁梗半支、山半支、佛甲草半支莲、仙人指甲、马牙板草、石马齿苋、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马牙半支有二种,有红梗青梗之别,治妇人赤白带第一妙药。赤带用赤梗者,白带用白梗者。

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凹叶景天或圆叶景天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dum emarginatum Migo[S.madinoi Maxim.var.emarginatum(Migo)S.H.Fu]2.Sedum makinoi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置沸水中稍烫,晒干。

原形态1.凹叶景天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全株无毛。根纤维状。茎细弱,下部平卧,节处生须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方形,棱钝,有槽,平滑。叶对生或互生;匙状倒卵形至宽卵形,长1.2-3cm,宽5-l0mm,先端圆,微凹,基部渐狭,有短距,全缘,光滑。

蝎尾状聚个花序,项生,花小,多数,稍疏生,无花梗;苞片叶状;萼片5,绿色,匙形或宽倒披针形,长不到花瓣的1/2;花瓣5,黄色,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8mm,宽1.5-2mm,先端有短尖;雄蕊10,2轮,均较花瓣短,花药紫色;鳞片5,长圆形,分离,先端突狭成花桂,基部稍合生。蓇葖果,略叉开,腹面有浅囊状隆起。神子细小,长圆形,褐色,疏具小乳头状突起。花期4-6月,果明6-8月。

2.圆叶景天多年生草本,高15-25cm。茎下部节上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匙形,长17-20mm,宽6-8m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有短距。聚伞状花序,花枝二歧分枝;苞片与叶同形而小;花无梗;萼片5,线状匙形,长2-3mm,宽0.7-0.8mm,基部有短距部有短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长4.5mm,宽1.2mm;雄蕊10,2轮,对瓣的较花瓣为短,对萼的略与花瓣同长;鳞片5,长方状匙形;心皮5,披针形,基部1mm合生。果斜展。种子细小,卵形,有微乳头状突起。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较阴湿的土坡岩石上或溪谷林下。

2.生于低山山谷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安徽及浙江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5-15cm。茎细,直径约1mm,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有的节上生有须根。叶对生,多已皱缩碎落,叶展平后呈匙形。有的可见顶生聚伞花序,花黄褐色。气无,味淡。

性味苦;酸;凉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主痈疖;疔疮;带状疱疹;瘰疬;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痢疾;淋病;黄疸;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鲜品50-10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消痈肿,治湿热,利水和血。治肠痈,痔漏,蛇咬,疔疽,便毒,风痹,跌扑,黄疸。擦汗斑尤妙。

2.《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热病,吐血,衄血,下血,红崩及疮毒红肿。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牙半支

药材名称马牙半支

拼音Mǎ Yá Bàn Zhī

别名狗牙瓣、石马齿苋、豆瓣菜、六月雪(四川重庆)、打不死(湖北)

来源景天景天属植物凹叶景天Sedum emarginatum Migo,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干用。

原形态多年生匍匐肉质草本,高10~17厘米。茎下部平卧,节上生不定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棱形,棱钝,有槽,平滑无毛。单叶对生,无柄;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匙形,长约1~2.7厘米,宽5~12毫米,顶端圆而微凹,基部沿茎下伸成半圆形耳垂,全缘。夏季开黄色小花,两歧分枝复聚伞花序,总花梗3,着生于枝顶;花萼、花瓣各5片;雄蕊10个,较花瓣为短,花药紫色;雌蕊5个,基部合生。蓇葖果叉开,腹面有浅囊状隆起。

生境分部生于水沟边、河边湿地或田坎土壁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

性味微酸、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止痛。主治:肝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疔疮,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鲜全草1~3两,捣烂绞汁服,或水煎服;外用鲜全草适量,加食盐或黄酒捣烂外敷,或取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猜你喜欢

  • 芦叶

    《中药大辞典》:芦叶药材名称芦叶拼音Lú Yè别名芦箬(《本经逢原》)。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叶。春、夏、秋均可采取。化学成分含纤维素21.45~21.35%,戊聚糖

  • 春花木

    药材名称春花木拼音Chūn Huā Mù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车轮梅的枝叶或根。全年可采。原形态车轮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树、凿角、铁里木、石桂。直立灌木,近秃净,高1~4米

  • 山蒿

    药材名称山蒿拼音Shān Hāo别名岩蒿来源菊科山蒿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

  • 包袱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包袱七药材名称包袱七别名小八角莲、半碗水、铁骨散来源小檗科包袱七Dysosma difformis (Hemsl. et Wils.) T. H. Wang,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生境

  • 菘菜子

    药材名称菘菜子拼音Sōnɡ Cài Zǐ别名青菜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BrassicachinensisL.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chinensis L.采收和储藏

  • 八角茴香

    《中国药典》:八角茴香药材名称八角茴香拼音Bā J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

  • 大串连果

    药材名称大串连果来源大戟科大串联果Bridelia stipularis (L.) Blume,以果、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涩、微苦,凉。功能主治果:催吐,解毒。可解草乌、五楞金刚、曼陀罗、雪上一

  • 东北堇菜

    药材名称东北堇菜拼音Dōnɡ Běi Jǐn Cài别名堇堇菜、紫花地丁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东北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mandshurica W.Bckr.[V.patri

  • 盘龙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盘龙参药材名称盘龙参拼音Pán Lónɡ Shēn别名绶草、龙抱柱、盘龙草、双瑚草来源兰科绶草属植物绶草Spiranthes australis (R. Bro

  • 白云瓜

    药材名称白云瓜拼音Bái Yún Guā别名山萝卜出处本品始载于《滇南本草》,云:"白云瓜,味甘甜,无毒。生金沙江边有水处。梗甚硬。绿青淡黑叶。开紫花。根下结瓜,生食令人不饥。"据《滇南本草》整理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