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喘

阴虚喘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阴虚喘逆。指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丹溪心法·喘》:“阴虚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症因脉治·喘症论》:“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任之火,自下冲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症见气从小腹直冲于上,喘声重浊,撷肚抬身,乍进乍退,时止时作,或兼潮热盗汗等。治宜滋阴养血补益肾精为主。阴血不足者,用四物汤加味;阴精不足者,用家秘天地煎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喘证条。

猜你喜欢

  • 赪桐花

    见《南方草木状》。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 戴原礼

    【介绍】:见戴思恭条。

  • 医门补要

    综合性医著。3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赵氏在治法上敢

  • 陈文中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居江苏涟水十五年,涟人皆称之为宿州陈令。以擅长医术闻名,精通内、儿等科,尤精于小儿疮疹,诊治多收显效。著有《小儿病源方论》(12

  • 囟肿

    病证名。指囟门肿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热则肿而软,冷则肿而硬。”因热而肿者,宜清热解毒,以青黛冷水调敷于局部

  • 息肉瘿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有息肉瘿,可割之。”指瘿瘤状如息肉者。参见瘿条。

  •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之一。系胰腺的急性炎症。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湿邪或蛔虫内扰,手术损伤等因素而致。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如湿热炽盛,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热盛毒

  • 劳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十二:“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胱急,四支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劳黄者,四肢无力,骨节

  • 指灸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 翻天印

    见《陕西中草药》。为九牛造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