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痫

阴痫

病名。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癎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方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②即慢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阴痫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急惊、慢惊条。③指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症。《证治准绳·幼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治疗宜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赵莹

    【介绍】:宋代医家。字德修。从友人处得《产乳备急》,将家藏旧本加以校正,增附杨子建《七说》及《产论》,集为《增校产乳备要》,刊刻流传。

  • 阴蚀疮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蚀。详该条。

  • 即按摩。详该条。

  • 益欢散

    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

  • 唇疽

    病名。又名唇口疽。《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疽生于上下唇,寒热交争毒气生,紫硬时觉木痛甚,脾胃积热乃其因。”治法:初起邪毒偏表者,宜散而消之,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若渐长大而里热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内疏黄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见订正金匮要略注条。

  • 自灸

    即天灸,见该条。

  • 癫疝

    病名。《寿世保元》卷五:“癫疝者,顽疝也,睾丸虽大而无疾苦也。”多为先天性疾患,不治无害。一般认为系疝之讹。

  • 万汝永

    【介绍】:见万邦孚条。

  • 膝痈

    病名。指生于膝部的痈。《外科启玄》卷五:“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内有痈,是足太阴经,多气少血。此膝间乃枢纽骨节行动之处,宜仔细治之,不然令人废矣。”证治见外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