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油桐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编注条。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水突,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又名脐漏疮、落脐疮。多由脐痈久治不敛,形成漏管;或落脐带之后,脐汁不干,疮口不合所致。症见脐中时流脓血臭水,久不收口。外用提脓去腐,腐去继以生肌收口之药。相当于先天性及后天性
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本草音义》2卷,已佚。
【生卒】:八世纪上半叶【介绍】:唐代医生。吴(今江苏境内)人。从纪朋学习医学,善于观察病人的气色言谈,判断疾病的浅深。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黄花远志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