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灸
即豉饼灸,见该条。
即豉饼灸,见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大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即继病,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又名食劳黄、黄胖。多因脾虚宿有食积,劳伤过度,湿热虫积所致。症见肤色萎黄,面浮足肿,口淡口苦,脚痠,气急,腹胀泄泻,脉虚弦等。治宜培脾益血,清化湿热。方用大温中丸、小温
出《开宝重定本草》。即黄药子,详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小儿初生时以韭根捣汁煮开灌之;或用甘草煎水,浸韭子汁,涂儿唇上。
见《本草纲目》。即桐油,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天柱骨折。详该条。
见温病条辨条。
指针刺治病应择取合适的时间。《灵枢·卫气行》:“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地骷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