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蝦蟆瘟

蝦蟆瘟

病名。①瘟疫的一种。指头面肿赤为特证的疫病。又名浪子瘟大头瘟捻头瘟。《古今医鉴·温疫》:“病者大小无异,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痛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俗呼浪子瘟,或称蝦蟆瘟。城市乡村,家户相类。”《景岳全书·瘟疫》:“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所以憎寒,发热,头目颈项咽喉俱肿,甚至腮面红赤,肩背斑肿,状如蝦蟆,故又名蝦蟆瘟。”参大头瘟条。②指众人同时患咽痛,或音哑者。《瘟疫论补注·杂气论》:“或时众人咽痛,或时音哑,俗名为蝦蟆瘟是也。”③指时行嗽。《证治要诀·诸嗽门》:“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得免者少,并呼为蝦蟆瘟。”宜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参见时行嗽条。

猜你喜欢

  • 干血

    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蹶(jué 决)

    通厥。颠仆、跌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人中而刺之。”《吕氏春秋·重己》:“多阴则蹶,多阳则痿。”

  • 子龙丸

    即控涎丹,见该条。

  • 呛喉风

    病名。又名飞丝毒、抢食风。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口中发泡。若饮食吞咽有碍,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谓之飞丝毒,口中发泡丑药(雄精3克,梅片1.5克,胆矾0.3克)

  • 磁朱丸

    即神曲丸第一方,见神曲丸条。

  • 胎急

    病名。古人对胎前发生神志方面急症的称呼。郑玉峰《郑氏女科真传》:“妊娠怔忡惊悸多睡,腹满连脐急疼,坐卧不安,胎气既成,安养五脏则可。或为喧呼心惊悸乱,皆因气厥,致令胎惊而有此症,兼筋骨伤痛,四肢不安,

  • 淡红喉风

    病名。系指患喉风而喉内肿起疼痛,其色淡红者。《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六味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

  • 转胞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又称胞转、转脬。《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胞屈辟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多因强忍小便(忍尿疾走,忍尿入房、饱食忍尿等),或寒热所迫,

  • 四汁饮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方。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各五合。和匀后,文火熬沸,不拘时服。治热淋,小便赤涩疼痛。

  • 痰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治宜涤痰解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