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落葵

落葵

《全国中草药汇编》:落葵

药材名称落葵

拼音Luò Kuí

别名藤罗菜、藤七、红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软姜子、粘藤、白虎下须、猴子七

来源落葵科落葵属植物落葵Basella rubra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接骨止痛。用于阑尾炎,痢疾,大便秘结,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云南省个别地区认为本品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全草可用于久病体虚,头晕;根部治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花治乳头破裂,水痘。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落葵

药材名称落葵

拼音Luò Kuí

别名薛葵、蘩露(《尔雅》),承露(《尔雅》郭璞注),天葵(《别录》),藤葵、胡燕脂(《开宝本草》),藤儿菜(《日用本草》),滑藤、西洋菜(《品汇精要》),御菜、燕脂菜(《纲目》),紫草(《救荒野谱补遗》),燕脂豆、木耳菜(《植物名实图考》),藤露(《中国药植志》),潺菜(《广州植物志》),紫葵(《福建民间草药》),紫豆藤(《江苏植药志》),红藤菜(《陆川本草》),软藤菜、滑腹菜(《南宁市药物志》),红鸡屎藤(《闽南民间草药》)。

出处《别录》

来源为落葵科植物落葵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肉质、秃净的草质藤本。长可达数米,有分枝。茎绿色或淡紫色。单叶互生;具柄,稍肉质而厚;卵形,长3~12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微心形或下延,全缘。穗状花序腋生,单生,长5~20厘米,花长约4毫米;苞片1,线形,长1~2毫米,生于花下;小苞片2,卵形,长不及0.5毫米,生于二侧;萼片淡红色,基部合生,先端5裂,裂片钝,直立;花瓣缺如;雄蕊5。着生于花被筒上;雌蕊1,子房球形,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长椭四形。浆果卵形或球形,暗紫色,长5~6毫米。花期春季至冬初。

生境分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

化学成分叶含葡聚糖、粘多糖(组成中有L-阿拉伯糖、D-半乳糖,L-鼠李糖及糖醛酸)、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及有机酸。尚含皂甙、铁等。

性味甘酸,寒。

①《别录》:"酸,寒,无毒。"

②《纲目》:"甘微酸,冷。"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滑肠.凉血,解毒,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便血,斑疹,汀疮。

①《别录》:"主滑中,散热。"

②《纲目》:"利大小肠。"

③《岭南采药录》:"治湿热痢。"

④《福建民间草药》:"泻热,滑肠,消痈,解毒。"

⑤《江苏植药志》:"为妇科止血药。"

⑥《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消炎,生肌。治热毒,火疮,血瘙,斑疹。"

⑦《泉州本草》:"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胸脯郁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①《纲目》"脾冷人,不可食。"

②《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大便秘结:鲜落葵叶煮作副食。(《泉州本草》)

②治小便短涩:鲜落葵每次二两。煎汤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久年下血:落葵一两,白肉豆根一两,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胸膈积热郁闷:鲜落葵每次二两。浓煎汤加酒温服。(《泉州本草》)

⑤治手脚关节风疼痛:鲜落葵全茎一两,猪蹄节一具或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疔疮:鲜落葵十余片。捣烂涂贴,日换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阑尾炎:鲜落葵二至四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外伤出血:鲜落葵叶和冰糖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落葵

药材名称落葵

拼音Luò Kuí

别名(艹终)葵、繁露、承露、天葵、藤葵、胡燕脂、藤儿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染绛子、紫草、燕脂豆、木耳菜、潺菜、紫葵、紫豆藤、红藤菜、软藤菜、红鸡屎藤、藤罗菜、白虎下须、荞菜七、滑菜果、寸金丹、粘藤、篱笆菜、软姜菜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sella alba L.[B.rubr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叶或全单,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肉质,光滑无毛。茎长达3-4m,分枝明显,绿色或淡紫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 ;叶片宽卵形、心形至长椭圆形,长2-19cm,宽2-16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间或下延,全缘,叶脉在下面微凹,上面稍凸。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23cm,单一或有分枝;小苞片2,呈萼状,长圆形,长约5mm,宿存;花无梗,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个,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丝在蕾中直立;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具多数小颗粒突起。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mm,暗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种子近球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见。

性状性状鉴别 茎肉质,圆柱形,直径3-8mm,稍弯曲,有分枝,绿色或淡紫色;质脆,易断,折断面鲜绿色。叶微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心形或长椭圆形,长2-14cm,宽2-12cm,全缘,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或圆形;叶柄长1-3cm。气微,味甜,有粘性。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1列。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叶肉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及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图2)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宽,散有粘液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大小不等,呈不规则环状排列。髓部宽广,散有粘液细胞。

化学成分叶含多糖[1],胡萝卜素(caritebe),有机酸[2],维生素C[3],氢基酸[4],蛋白质等[5]。

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 落葵鲜品榨取的汁液20ml/kg灌胃,对于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10ml/kg时仅在药后1h及2h有解热作用,药后5h则作用不明显[1]。

2.抗炎作用 落葵鲜计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甲醛性足肿,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醋酸甲基纤维素(CMC)所致大鼠白细胞游走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当剂量为10ml/kg时,则作用稍减弱[1]。

3.抗病毒作用 本植物叶的水提取物对烟草镶嵌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一种糖蛋白[2]。

4.毒性 300%鲜汁浓缩液20ml/kg,小鼠灌胃,在1d内连续3次,计60ml/kg,观察3d ,小鼠在药后外观、行为、二便均属正常,并全部存活,其最大耐受量为鲜品180g/( kg· d),为临床成人用量(45g/d)的240倍[1]。

性味甘;酸;性寒

功能主治滑肠通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热毒疮疡;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脾冷人,不可食。孕妇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橙子

    《中药大辞典》:橙子药材名称橙子拼音Chénɡ Zi别名橙(《上林赋》),黄橙(张籍),金橙(苏轼),金球、鹄壳(《纲目》)。出处《食性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

  • 人指甲

    《中药大辞典》:人指甲药材名称人指甲拼音Rén Zhī Jiɑ别名手爪甲(《日华子本草》),人退(《眼科龙木论》),筋退(《纲目》)。出处《本草衍义》炮制用碱水或皂角水洗净,晒干。或再和滑石

  • 矮脚罗伞

    《中药大辞典》:矮脚罗伞药材名称矮脚罗伞拼音ǎi Jiǎo Luó Sǎn别名雪下红、珊瑚珠(《花镜》),短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小罗伞(《陆川本草》),矮茶风、毛茎紫金牛(《四川中药志》),九

  • 葫芦茶根

    《中药大辞典》:葫芦茶根药材名称葫芦茶根拼音Hú Lu Chá Gēn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葫芦茶的根。夏、秋采集。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微苦辛。"

  • 血榧

    《中药大辞典》:血榧药材名称血榧拼音Xuè Fěi别名臭榧(《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南方红豆杉的种子。原形态南方红豆杉,又名:美丽红豆杉。常绿乔木,

  • 阴香叶

    《中药大辞典》:阴香叶药材名称阴香叶拼音Yīn Xiānɡ Yè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樟科植物阴香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阴香皮"条。化学成分含丁香油酚,芳樟醇等挥发

  • 棠梨

    《中药大辞典》:棠梨药材名称棠梨拼音Tánɡ Lí别名杜、甘棠(《诗经》),杜梨(陆玑《诗疏》),杜棠(《尔雅》郭璞注),野梨(《纲目》),土梨(《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纲目》

  • 金腰子

    药材名称金腰子拼音Jīn Yāo Zi别名华金腰子来源虎耳草科金腰子属植物中华金腰Chrysosplenium sinicum Maxim.,以全草入药。8~9月采收,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

  • 苦豆根

    《中药大辞典》:苦豆根药材名称苦豆根拼音Kǔ Dòu Gēn别名秦头(《中田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扫雪苗、紫云英、山胡麻、草木犀状紫云英(《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出处《中国沙

  • 黑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点草药材名称黑点草拼音Hēi Diǎn Cǎo别名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瓜米菜来源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疏毛油点草Tricyrtis pilosa Wal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