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经咳嗽

脾经咳嗽

病证名。又称脾咳。指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或脾虚土不生金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脾经咳嗽之症,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此脾咳嗽之症。”辨治:肺有热者,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栀连二陈汤肺气不足生脉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汤;有痰,六君子汤虚热,加丹皮、山栀、热甚加栀、连。《不居集·脾经咳嗽》:“脾咳之状,咳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升麻汤主之。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参见咳嗽、脾咳条。

猜你喜欢

  • 翻花

    病名。①杨志一《妇科经验良方》:“阴户忽然有物挺出,如阴茎然;或阴户翻出不能转动者,名曰翻花。”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②《卫生鸿宝》卷五:“产后玉门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叶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即收,或加

  • 养生辨疑诀

    气功养生学著作。唐·施肩吾撰。本书认为习练气功,“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所谓“本”,是指“神由形住,形以神调”,亦即使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此外,指出行功前当调和饮食,保持安定

  • 乌泡叶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叶之简称,详该条。

  •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书名。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十一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斑疹(即后来所称的痘疮、天花)的证候作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

  • 肩井骨伤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六。肩井骨即锁骨的肩峰端。多因跌扑、坠堕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压之加剧,活动受限,可有骨声。治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内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后

  • 痰饮喘逆

    病证名。《症因脉治·喘症论》:“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成痰成饮,上干肺家。”证见时咳时呕,卧下喘逆,面色虚白,肠中漉漉有声,甚则喘息倚肩。脉多弦滑,如弦紧则为寒饮、弦数为痰热

  • 食性

    指食物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归经、主治、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及食物的产地、采集、贮藏、加工、烹调等。与“药性”理论相似。

  • 皂角针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皂角刺,详该条。

  • 内外踝尖

    即足两踝,见该条。

  • 交感出血

    出《傅青主女科》。即交接出血。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