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聋

耳聋

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症。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症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二十七卷:“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郭玉

    【介绍】:东汉时期针灸学家。广汉(今四川广汉)人。曾任汉和帝时太医丞,用针灸术治病,疗效较高。反对封建贵族迷信巫祝、追求长生不老的腐朽生活,对汉和帝说过,封建贵族的疾病不易治愈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听医

  • 芦柴根

    见《南京民间药草》。即芦根,详该条。

  • 小儿瘕

    病证名。由血瘀阻滞经络而成。症见寒热如疟,胸隔郁闷,腹中积块,或聚或散,痛亦时上时下,能食而肌肉不生。治宜和血散结之剂。

  • 牵牛丸

    《杨氏家藏方》卷四方。炒黑牵牛子三两,延胡索、炒补骨脂各二两。为细末,煨大蒜研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葱须、盐煎汤送下。治冷气流注,腰痛不可俯仰。

  • 阴眼

    指尿道外口。

  • 经水愆期

    见《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 赤沃

    证名。指利下赤色粘沫。《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王冰注:“沃,沫也。”张景岳注:“赤沃者,利血,尿赤也。”详赤痢、血痢条。

  • 夏令感冒

    夏暑炎热,感受暑邪,影响脾胃,则生内湿,出现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症。①寒暑感冒:发热不扬,头晕恶心,恶寒无汗,宜祛暑散寒,用香薷饮。②暑热感冒。精神困倦,发热蒸蒸汗出,口渴喜饮,或烦闷喘咳,宜清热解暑

  • 藏厥

    厥证之一。即脏厥。因阳气素虚,肾脏真阳衰极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张氏医通·伤寒诸论》:“藏厥者,胃中阳虚不能生化脾土,则脾

  • 产后类疟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指产后出现寒热往来,每日应期而发,似疟而非疟,故名。多因产后气血双虚,阴阳失调,或瘀血停留,荣卫不和所致。气血双虚,若有汗,每日午后而发者,治宜滋荣养气扶正汤(人参、炙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