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竹荪

竹荪

药材名称竹荪

拼音Zhú Sūn

别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蕈

出处1。本品以竹蓐之名始载于《食疗本草》,云:“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2.《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以上所述“竹肉”当指本品,“大如弹丸”是指该菌的菌蕾。

来源药材基源:为鬼笔科真菌竹称、短裙竹荪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Fisch.

采收和储藏:菌蕾破壳开伞至成熟约2.5-7h,成熟后即开始萎缩,所以,当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时(子实体已成熟),即可采收。用手指握住菌托,将子实体轻轻扭动拔起,小心地放进篮子,切勿损坏菌裙,影响质量。竹荪子实体采得后,随即除去菌盖和菌托,不使黑褐色的孢子胶汁污染柄、裙。然后将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原形态1.竹荪 菌蕾球形至倒卵形,污白色,具包被,成熟时包被开裂,柄伸长外露,包被遗留柄基部形成菌托。成熟的子实体高12-20cm。菌托白色,直径3-5.5cm。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菌盖钟形,高宽各3-5cm,有明显网格,顶端平,具穿孔,上有暗绿色、微臭的粘性孢体。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具多角形网眼,直径0.5-lcm。孢子光滑,椭圆形,(2.8-3.5)μm×(1.5-2.3)μm。

2.短裙竹荪 菌蕾卵圆形,污白色,内含白色胶质。菌柄圆柱形,长8-13cm,径2-3cm,白色,海绵质,中空。菌盖钟形,顶端有穿孔,四周具网络。橄榄色,有臭味,(3.5-5)cm×(3.4-4)cm。柄上的网状菌裙较短,下垂仅达柄的中上部,网眼呈不规则多角形。孢子椭圆形,(3.8-4.5)μm×(1.5-2)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竹荪 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枯枝落叶多、腐殖质的厚层土中,也兼生于腐木上。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2.短裙竹荪 生于竹林下及混交林下。多在7-9月单生或群生。

资源分布:1.竹荪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2.短裙竹荪 分布于西南及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栽培1.生物学特性 竹荪是一种腐生性菌类。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来自竹类或其他树木的根、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竹荪菌丝体生长温度以15-25℃较为适宜;子实体在15-28℃均可发生,但以20-24℃为适宜。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子实体生长缓慢;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菌裙能达到最大的张开度。竹荪生长处土壤的pH以5-6为宜。竹荪菌丝体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生长正常,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培育技术 模拟竹荪自然生长条件,将人工培育的纯菌种接种在培养料上后,再把菌料放到能生长野生竹荪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精心管理,便可收获。凡有野生竹荪生长的林地,郁闭度在80%以上的各种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均可用作栽培场。原料以竹类的死体以及各种边材发达的落叶树等均可做栽培的原料。砍伐段木,将树龄在10-20年,胸径7-20cm的树木及树的枝梢在发叶前砍伐,在接种前20-60d进行。一般在12月底砍伐,2-4月接种。在枯死的枫香、光皮桦等阔叶树及竹类上打孔或凿槽,将柱形或长方形木块栽培种塞于孔或槽中,或将长满竹荪菌索的老菌材紧贴竹木,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覆盖。置22℃下培养,经常保持湿润。从接种到出现子实体,均需1年时间才能收获。

性状性状鉴别 1.竹荪 子实体压扁长条形,海绵状,长10-20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菌盖钟形,长宽各3-5cm,白色,有明显多角形网格,顶端平,具穿孔。菌裙从菌盖下垂达10m以上,黄白色具多角形网眼,网眼直径0.5-1m。菌柄压扁圆柱状,基部直径2-3m,向上渐细,白色。菌托白色。体轻,质泡松,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壁海绵状。气香,味淡。

2.短裙竹荪 子实体长条形,长10-18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菌盖钟形,白色,长宽各3-5cm,顶端平,有穿孔。有明显的网眼。菌裙伞状,长3-5cm,黄白色,网眼圆形,直径1-4mm。菌柄白色,中部较粗,直径约3cm,向两端渐细。菌托灰色。体轻,质泡松,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壁海绵状。气香,味淡。

化学成分竹荪子实体含(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T-3-G,T-4-N,T-5-N,T-2-A,T-2-HN,T-3-Ad,T-3-M,T-3-GM。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色氨酸(tryptophane)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其他氨基酸,蛋白质,及钾、钙、磷、锌、锰、硒等。

药理作用1. 抗癌作用 竹荪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6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70%。从竹荪中分离得到1种甘露聚糖和2种水溶性葡聚糖,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2.促进有丝分裂作用 竹荪中提出了2种多糖(T-3-Ad和T-4-N)和1种结合多糖组分(T-2-A),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和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功能。

性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抗肿瘤的辅助治疗;一般养食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1.《菌谱》:“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2.《纲目》:“此即竹荪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炙甘草

    药材名称炙甘草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

  • 药材名称柿拼音Shì别名柿子、朱果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f.,以果、根、叶入药,柿饼也供药用。根随时可采;秋冬采果。性味果:甘,寒。根:苦、涩,凉。叶:苦

  • 莱菔叶

    《中药大辞典》:莱菔叶药材名称莱菔叶拼音Lái Fú Yè别名萝卜杆(《滇南本草》),莱菔菜(《本草从新)》,萝卜缨(《本草再新》),莱菔甲(《现代实用中药》),萝卜甲(

  • 坠桃草

    药材名称坠桃草拼音Zhuì Táo Cǎo别名一根葱、秤砣草、双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葱叶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crotis unifolia(Forst)Reichb.f.采收和储藏

  • 龙爪树

    药材名称龙爪树拼音Lónɡ Zhǎo Shù别名鳊鹅掌柴、七叶加、鸭脚木、七叶莲、西南鹅掌柴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扁盘鹅掌柴的叶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khasiana(

  • 通花根

    《中药大辞典》:通花根药材名称通花根拼音Tōnɡ Huā Gēn出处《木草便方》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根。10~11月采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通草"条。性味①《草木便方》:&qu

  • 野丹参

    药材名称野丹参拼音Yě Dān Shēn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单叶血盆草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单叶血盆草"条。功能主治宽胸补气,去风湿,治疥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老白花

    《中药大辞典》:老白花药材名称老白花拼音Lǎo Bái Huā别名白花羊蹄甲(《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红花紫荆,红紫荆、弯叶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埋修(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 绒白乳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绒白乳菇药材名称绒白乳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绒白乳菇Lactarius vellereus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陕西、安徽

  • 鳕鱼骨

    药材名称鳕鱼骨拼音Xuě Yú Gǔ来源药材基源:为鳕科动物鳕鱼的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采收和储藏:捕获鳕鱼后,除去肉及骨脏,取骨,洗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