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瘴疟指南

瘴疟指南

  • 瘴疟指南

    自序卷上 辨证瘴疟形状人身肖天地瘴疟类天时受病之源瘴疟伤寒辨瘴疟内伤辨诸疟瘴疟辨伤寒瘴疟分南北辨瘴疟五脏俱病冷瘴热瘴瘴不治症脉日期妇人小儿发瘴时调理却病法瘴病中将息法瘴病后将息法灸法瘴后变症痢肿胀痰治

  • 瘴疟指南

    书名。2卷。明·郑全望撰于1609年。作者鉴于福建、广东地区瘴疟流行,遂予悉心研究。后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辑《瘴疟卫生方》,遂以此书为基础,附以己见编纂而成。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

猜你喜欢

  • 手少阴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 寒泄

    病证名。又名寒泻、鹜溏。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鹜溏者,是寒泄也。”《丹溪心法·泄泻》:“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

  • 项背强几几

    指颈项、背部牵强不舒,有俯仰不能自如的感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由于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多见于外感表证,有虚实之分。

  • 金镞科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参见金疮肿科条、十三科条。

  • 颖川心法汇编

    外治法专著。1卷。清·陈炳泰撰。刊于1892年。作者鉴于不少病症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饮食滞气陷于大肠而致中焦食阻、肠胃不通,遂仿张仲景蜜煎导法之义,创制“水针”,即用小竹管及猪小肠数尺相连,中盛以水,插入

  • 寒癖

    古病名。指寒邪挟水饮停积胁下所致的癖病。见胁肋间有弦索状拱起,遇冷即觉疼痛,脉弦而大等症状。《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寒癖之为病,是水饮停积胁下,弦强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谓之寒癖。脉弦而大者,寒癖

  • 肝热

    ①泛指肝脏的各种热证。如肝火、肝阳上亢、肝气热、肝实热等。详各条。②专指肝胆湿热化火。《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治宜清利肝胆、

  • 疏法

    推拿手法名。即梳法。见该条。

  • 蛴螬漏

    古病名。颈部漏的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由悲思忧虑,情志不遂而得。其症颈项生核如枣,可移动,伴有寒热胀满的病症,日久可生孔道,疼痛搔痒。宜玄参散内服。

  • 人体部位名。通“巅”。即头顶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心脉……微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若脉而微,……其耳必鸣,其疾在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