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唐宗海条。
①指腧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素问·气穴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参见腧穴条。②经穴名。代号KI1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
即足牮法。详该条。
气功功法。全称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抵上腭,鼓腹使气下降到脐下,称气贯丹田。再吸气,收腹,足趾抓地,舌抵上腭,从会阴运气过肛门,沿督脉的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
黧黑,黑而不润泽。病者口唇周围出现黧黑,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预后不良。《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证名。指右偏枯,即右半身不遂。一名右痪。《类证治裁·中风》:“自丹溪……右枯属气虚,用四君子汤。”参见半身不遂、左瘫右痪等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①真气与邪气。《灵枢·胀论》:“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②两种邪气。《素问·痹论》:“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