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狐疝

狐疝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中,名曰狐疝,亦属病。”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若有囊热者,去干姜加山栀仁。若日久气虚,不能提絜,劳累即发,可用升举之法,方如补中益气汤等。参见气疝、阴狐疝气等条。

猜你喜欢

  • 类聚方

    方剂著作。日本·吉益为则撰。1卷。刊于1762年。本书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编次。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并有作者的考证,附以扼要的按语。现有《皇

  • 三才封髓丸

    见《丹溪心法》卷三。即三才封髓丹第一方,见三才封髓丹条。

  • 色泽

    指病态的肤色鲜明透亮。多为水液滞留体表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参色鲜明条。

  • 经别

    ①出《灵枢·经别》。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枝。即十二经脉别,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本篇专论正经别行的支脉,故名。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别出的支脉所组成,其循行路线由四肢深入内脏而后出于头颈

  • 目瞤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即胞轮振跳,详该条。

  • 强者写(泻)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实者泻之。对邪气亢盛、正气未虚的病证用攻逐泻下的方药或针刺泻法治疗。

  • 胡索花

    见《草药手册》。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 心胞

    推拿穴位名。见《厘正按摩术》。即胞经。见该条。

  • ①即营气。《灵枢·营卫生会》:“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参营气条。②营运。《灵枢·营气》:“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③喻脉象沉实如营垒。《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

  • 十二支

    十二地支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