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

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证。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如下记载:①“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本条兼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③“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④“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猜你喜欢

  • 病禁

    指由病情所决定的治疗用药禁忌。《脾胃论》上卷:“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

  • 冷心痛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因寒所致的心痛。症见心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肢冷,溺清不渴,脉迟微细。治宜温化为主。《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外受寒,当温散;内受寒,当温利;久则寒必郁,当疏解

  • 痰疝

    病名。见《医学入门》卷五。即因痰湿内郁所致的疝症。其症痛有常处,触之有形。宜理气化痰,用海浮石、香附二味,姜汁调服。

  • 大邪

    ①指邪气亢盛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②指风邪。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漫散,故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 地稔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地菍,详该条。

  • 狂越

    证名。指神志失常而狂乱无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参见狂条。

  • 脱壳囊痈

    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 白虎历节风

    古病名。简称白虎历节。又名痛风。《丹溪心法》:“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张氏医通·痿痹门》:“按痛风一证,……《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详痛风、历节风条。

  • 噎膈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

  • 助阳活血汤

    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