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释。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猜你喜欢

  • 臑俞

    经穴名,代号SI10。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阳维、阳之会。位于肩后,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处。一说“肩贞上一寸,外开八分”(《针灸集成》)。布有臂后皮神经及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

  • 委阳

    经穴名。代号BL39。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之下合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外开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中穴外侧1寸处取穴。另说“委中外二寸”(《医学入门》);“委中上一

  • 长骨

    骨之呈长柱状者。如股骨、胫骨等。多中空如管,充藏骨髓。

  • 番沙

    痧证之一。又名黑痧。《张氏医通》卷九:“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沙。卒然昏倒腹痛,面色黑胀,不呼不叫,如不急治,两三时即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或濈濈汗出,或隐隐发斑,此毒邪

  • 噤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心脾二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参见黄疸有关条。

  • 芽儿

    婴儿初生的称谓。《婴童百问》:“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萌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柔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育婴家秘》谓其“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

  • 李元忠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精医,治病不问贫富。

  • 济生桔梗汤

    见《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即桔梗汤第三方,见桔梗汤条。

  • 运水入土

    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小儿按摩经·手诀》:“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乾、坎、艮土脾土按之,脾

  • 唐椿

    【介绍】:明代医家。字尚龄。嘉定(今上海市嘉定)人。唐永卿之后代。参考诸家方论,撰《原病集》,论述七情六淫之伤,饥饱劳逸之过。子杲继其业,亦著名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