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治则

治则

治疗疾病的法则。《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治则建立在整体观念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而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等。《内经知要》有治则一章,章后按语:“愚按论治之则,载由经籍,圆通之用,妙出吾心,……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强调有治病法则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治则与治法,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猜你喜欢

  • 砭镰法

    为疮疡开口法之一。是一种泻血疗法。见《疡医准绳》卷一。又名砭法、飞针。古有外科“砭之以石”之说,包括排脓及截法二方面。①《灵枢·玉版》:“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可取也。”即用瓷片之尖锋,或刀锋在疮

  • 胎生

    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直至出生为止的过程。

  • 璇玑

    经穴名,代号RN21。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旋机。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一胸肋关节,当天突穴下1寸处。一说在天突穴下1.6寸(《针灸大成》)。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并有

  • 果中毒

    病名。因食有毒或变质果类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果菜毒的药物,如麝香、猪骨灰、米醋、童便、甘草、酱汁、酒糟、葛汁、白兔藿、白花藤、杏根等。可参考。参见饮食中毒、中毒条。

  •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气功养生类著作。唐·胡愔著。此书对每一脏腑分述其图、修养法、相病法、治病法、导引法、六字气法,有理论、有方药、有气功法的运用,是继《黄庭内景经》之后,研究气功养生法的专著。其特点是:①重视把握阴阳。认

  • 疔疮走黄

    病证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又名癀走。指疔毒迅速走散入于血分,全身出现高热神昏等症者。多因患疔毒时,正气内虚,或因热毒炽盛,失于调治,使疔毒散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证见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

  • 尸厥

    古病名,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篇》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治宜以针灸

  • 马铃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即马疔。见该条。

  • ①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②指身体蒸热之证。多由患热病后,不慎口腹或兼犯房劳

  • 白烂

    病名。《喉白阐微》:“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皆患白烂。”泛指急性喉病伴有脓性糜烂面或似伪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