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素问·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证治准绳·杂病》:“心热者
症名。出《灵枢·口问》。系指自咬其唇。详见啮舌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冬瓜皮,详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淫羊藿之别名,详该条。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下若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名曰恐膈。”参见五膈条。
出《灵枢·卫气》。即背俞穴。详该条。
舌边周黑晕,中央微红。多为热入心包之候,宜清心泻火(见《伤寒舌鉴》)。
病名。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治宜白蔹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
厥证之一。①指邪热过盛,阴分不足所致的厥证(见《素问·厥论》等篇)。症见手足心热,身热,溺赤等。②指因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厥证(见《类证活人书》)卷四。症见初病身热头痛,继则神志昏愦,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