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卫生》(11):1959。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面目浮肿由虚所致者。见《景岳全书·面病》。详面目浮肿条。
红色舌,中央有焦黑苔,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朱砂、麝香、丁香、乌梅、川乌、草乌、当归、山柰各一钱,乳香三钱,皂角七分。为细末,独头蒜捣泥为丸,以丝棉包裹,塞于鼻中。治跌打损伤,鼻中流血不止,神志昏迷,牙齿损
见《广州植物志》。为阿利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西洋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见《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即石苇散第一方,见石苇散条。
病证名。外邪侵犯手太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手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遗失无度,胸满,烦心。”
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