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棘针

棘针

《中药大辞典》:棘针

药材名称棘针

拼音Jí Zhēn

别名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

出处《本经》

来源鼠李科植物酸枣棘刺

性味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消肿,溃脓,止痛。治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

①《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②《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汁涂或研末搐鼻。

复方①治诸恶肿失治有脓: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千金方》)

②治丁肿:曲头棘刺四百枚,橘皮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一合。涂肿上亦得。(《古今录验方》)

③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拘撮甚者:槟榔一分(弼),棘针钩子一合(微炒)。上药,捣粗罗为散,都作一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又入好酒半中盏,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侯,稍热分为二服。(《圣惠方》)

④治头风疼痛: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塞鼻。(《圣惠方》)

⑤治尿血:刺针二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外台》)

⑥治小儿一切疳:棘针、瓜蒂等分。捣细罗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二度佳。(《圣惠方》吹鼻散)

⑦治小儿喉痹: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圣惠方》)

⑧治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子母秘录》)

⑨治倒睫拳毛:木鳖子二个(令炒),木贼一百二十节,地龙二条(去土),赤龙爪一百二十个。上为细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纸捻蘸药搐之,一日三、五次。(《普济方》)

⑩治齿虫: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以瘥为度。(《小品方》腐棘刺漱汤)

各家论述《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棘针

药材名称棘针

拼音Jí Zhēn

英文名Spine of Common Jujube, Spine of Chinese Date

别名白棘、棘刺、赤龙爪。

出处1.《唐本草》:棘有赤、白两种,亦犹诸枣色类非一,后条用花,斯不足怪。 以江南无棘,李云用枣针。今用棘刺, 当取白针为胜。花即棘花,定无别物。然刺有两种,有钩者,有直者,补益宜用直者,疗肿宜用钩者。

2.《蜀本草》:《切韵》曰,棘,小枣也,田野间多有之。丛高三、二尺,花叶茎实俱似枣也。

3.《本草衍义》:白棘,乃是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白棘,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

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 H.F.Chow 的棘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 (Bunge)Hu ex H.F.Chow [Z.vulgaris Lam.var.spinosa Bunge]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酸枣 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1-3m。老枝灰褐色,幼枝绿色;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1枚针形直立,长达3cm,另1枚向下弯曲,长约0.7cm。单叶互生;托叶针状;叶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锯齿。花小,2-3朵簇生于叶腋;花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黄绿色,与萼片互生,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明显,10浅裂;子房椭圆形,埋于花盘中,花柱2裂。核果肉质,近球形,成熟时暗红褐色,果皮薄,有酸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性味辛;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痈肿;喉痹;尿血;腹痛;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汁涂;或研末蓄鼻。

复方①治诸恶肿失治有脓: 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 (《干金方》)②治丁肿: 曲头棘刺四百枚,橘皮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一合。涂肿上亦得。(《古今录验方》)③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拘撮甚者:槟榔一分(两),棘针钩子一合(微炒)。上药,捣粗罗为散,都作一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又入好酒半中盏,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稍热分为二服。 (《圣惠方》)④治头风疼痛: 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塞鼻 (《圣惠方》)⑤治尿血: 刺针二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外台》)⑥治小儿一切疳: 棘针、瓜蒂等分。捣细罗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二度佳。 (《圣惠方》吹鼻散)⑦治小儿喉痹: 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圣惠方》)⑧治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 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子母秘录》)⑨治倒睫拳毛:木鳖子二个(令炒),木贼一百二十节,地龙二条(去土),赤龙爪一百二十个。上为细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纸捻蘸药之,一日三、五次。 (《普济方》)⑩治齿虫: 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 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以瘥为度。(《小品方》腐棘刺漱汤)

各家论述1.《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

2.《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3.《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防风

    《中国药典》:防风药材名称防风拼音Fánɡ Fēnɡ英文名RADIX SAPOSHNIKOVIAE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蔗鸡

    《中药大辞典》:蔗鸡药材名称蔗鸡拼音Zhè Jī出处《中国新医药》9:11,1954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节上所茁生之嫩芽。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甘蔗"条。功能主治主消渴。用法

  • 百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蕊草药材名称百蕊草拼音Bǎi Ruǐ Cǎo别名一棵松、凤芽蒿、青龙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参、小草、白风草来源为檀香科百蕊草属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 丁癸草根

    《中药大辞典》:丁癸草根药材名称丁癸草根拼音Dīnɡ Guǐ Cǎo Gēn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豆科植物丁癸草的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疗疮,脚气浮肿,瘰疬。①《生草药性备要》:"

  • 大接骨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接骨丹药材名称大接骨丹拼音Dà Jiē Gǔ Dān别名水冬瓜、接骨丹、叨里木来源为山茱萸(叨里木科)鞘柄木属植物裂叶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

  • 乌骚风

    《中药大辞典》:乌骚风药材名称乌骚风拼音Wū Sāo Fēnɡ别名乌骨鸡、黑乌骨(《四川中药志》),黑骨头、铁夹藤(《中国经济植物志》)。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萝摩科植物青蛇藤的茎。原形态多年生攀援

  • 龙舌箭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舌箭药材名称龙舌箭拼音Lónɡ Shé Jiàn别名绿花杓兰、金龙七来源兰科龙舌箭Cypripedium henryi Rolfe,以根入药。生境分

  • 西藏野花椒

    药材名称西藏野花椒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西藏野花椒Zanthoxylum tibetanum Huang,以果皮和种子入药。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将果皮与种子分开,分别入药。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

  • 红厚壳

    药材名称红厚壳拼音Hónɡ Hòu Ké英文名Kalofilum Kathing,root of Kalofium别名琼崖海棠。出处始载于《唐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红厚壳的根、叶。拉丁植物

  • 公鱼

    《中药大辞典》:公鱼药材名称公鱼拼音Gōnɡ Yú别名弓鱼、工鱼(《大理府志》)。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云南裂腹鱼的肉。原形态体狭长,稍侧扁。一般长约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