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陕西中草药》。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导便法之一。用蜂蜜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栓子,塞入肛门内(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适用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
见《外科正宗》卷一。指辨识疮疡之属于阳证者。如疮疡起病急,患处高肿局限,焮赤疼痛,色红活润泽,七日内肿不消则成脓,溃后脓稠色润,易消,易溃,易敛,病程短,并常伴形寒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而有力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
【介绍】:见高世栻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属用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银海精微》。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艮位东北,络通三焦,脏配命门”。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
自我按摩方法。肘部屈曲,转摇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骈文》:“两肩扭转,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
足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
清法之一。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皮肤出现斑点及出血者,以防热毒继续深陷。常用化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