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①阴寒盛损伤了阳气,治宜扶阳。例如水肿病,唇舌色淡、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不利或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用实脾饮温阳健脾、行气利水。②疾病
病名。倪枝维《产宝》:“产后腹有血块作痛,名曰块痛。生化汤治之。”详儿枕痛条。
见隔姜灸条。
夏暑炎热,感受暑邪,影响脾胃,则生内湿,出现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症。①寒暑感冒:发热不扬,头晕恶心,恶寒无汗,宜祛暑散寒,用香薷饮。②暑热感冒。精神困倦,发热蒸蒸汗出,口渴喜饮,或烦闷喘咳,宜清热解暑
《金匮要略》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日二次。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医案著作。清·马元仪撰于1713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妇科等治案。治疗上着重调和营卫,从气机论治。对病情分析较细致全面。
病名。①五痫之一。即猪痫。②五痫的俗称。《景岳全书·杂证谟》:“癫即痫也。”“五痫,……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辨证录》卷四:“一遇可惊之事便跌仆吐涎,口作猪羊之声,世医谓是猪羊之癫。”治宜培脾土
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参见七窍条。
①见《浙南本草新编》。为小叶蛇总管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菝葜之别名。各详该条。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后弃儒习医。1064~1067年(治平年间)作《注难经》5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