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五世纪末【介绍】:南北朝时期齐梁间外科医家。所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一书,系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对于痈疽的诊断、治疗,都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对其后的外科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所致。瘤体初如桃李,渐大如拳,其根宽大,坚实柔韧,皮色不变,无热无寒。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用归脾汤化裁,亦可手术治疗。相当于肌纤维瘤。
【生卒】:1894~1955【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字彭年。江苏川沙人。曾任教于中国医学院、中医专门学校。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一定研究,并试图以西医的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其代表作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陈乾疽发两肩及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证治同肩疽。详该条。
病证名。《胎产秘书》:“凡妊娠小腹虚胀,因食硬物伤胎,胎即受病,传于脾胃,胃气虚冷,下逼小肠,若奔豚腰重,或大便闭涩,两胁虚鸣、宜服胜金散,温中下气,胎自安矣。”(吴萸、陈皮、熟军、干姜、川芎、厚朴)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即狐臭。详该条。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大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内眥赤脉成束,横贯白睛,蔓延黑睛,碜涩不适。古人认为大眥赤脉属心之实火,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参见赤脉传睛条。
①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者,故名。《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②经穴名。即阳辅穴,属足少阳
【介绍】:唐代僧医。经皇甫镈、李道古荐于宪宗朝,为待诏翰林。穆宗时(821~824)因“医方不精,药术皆妄”被杖死。
病证名。见《医贯》。本病多由肝风扰动,肾虚火炎所致。症见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治宜固肾清肝,祛风止痒。内服救痒丹(川乌、大黄、天麻、栀子、灵仙根、蔓荆子、茯苓、益智、茯神、仙灵脾、白芷各15克,醋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