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颧骨疔、赤面疔。多因胃经积火成毒而生。不论左右,初如粟米色黄,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刃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外治法同疔疮。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①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②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当发际处。主治颜面疔疮。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③即发际穴,见该条。
见《外科大成》卷二。即内消退管丸,见该条。
即保健按摩。见该条。保康大夫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较高者,官阶从三品。
见针灸传真条。
【介绍】:见杨介条。
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