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子烦

子烦

病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妇女怀孕后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素有痰饮,复因郁怒忧思,致使火热乘心,神志不宁,出现心惊胆怯,烦闷不安的病症。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干,宜清热养阴、除烦,用人参麦冬散(《妇科心得》:人参、麦冬、竹茹茯苓黄芩知母、生地、炙草);痰火者,兼见头晕脘闷,恶心呕吐,多痰,宜清热涤痰,用竹沥汤(《妇科心得》:竹沥、麦冬、黄芩、茯苓、防风)加减;肝郁者,兼见两胁胀痛,宜疏肝解郁、除烦,用逍遥散加减。

猜你喜欢

  • 解晕草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 非搐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惊风辟妄》。指小儿急慢惊风。详搐条。

  • 太宫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宫代表土运,故太过之土运称为太宫。

  • 良方集腋

    书名。又名《良方集腋合璧》。2卷(又有4卷本)。清·谢元庆编集。刊于1842年。本书是民间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为头面、耳目、口鼻齿舌等32门,集录约400余方,选方颇精。

  • 蛊疰痢

    古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即蛊注痢,详该条。

  • 眼昏

    证名。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目昏。详该条。

  • 阴证似阳

    真寒假热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多因阴盛之极,虚阳外露所致。《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

  • 增诊家指掌

    见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条。

  • 产后中暑

    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

  • 忽作喘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多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而然。治疗须察其所感施治,如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