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疱疮

天疱疮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易患,分两种类型。①发于夏秋之间,起病急骤,互相传染。由暑湿之邪侵入肺经,郁于皮肤而成。初起为潦浆水泡,界限清楚,皮薄光泽,顶白根红,破流滋水,蔓延迅速。即脓疱疮。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五味消毒饮加六一散、土茯苓暑热偏盛者,用三黄解毒汤,外用青黛散。②不分四季发病,病程缓慢,无传染性。因心火脾湿蕴郁而成。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泡壁松薄,根部红赤,易于擦破滋水,伴有长期发热,胸闷,胃呆等全身症状,病久有潮热骨蒸,舌光绛无苔,脉细数等伤阴现象。即天皰疮。治宜清热除湿。内服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赤茯苓、炒白术、炒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炒枳壳玄明粉竹叶、竹心)。阴伤者,宜养阴益胃,服益胃汤。外用十大功劳蒲公英煎水洗净患处;再用碧玉散,冷开水调敷患部。

猜你喜欢

  • 华荠苧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石香薷之别名,详该条。

  • 水火不济

    心肾两脏功能失调的病机。又称心肾不交。心属火,肾属水,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心火妄动,下灼肾阴,便失去了这种协调关系而出现心烦

  • 喜冷饮

    喜饮凉的饮料。属里热证。宜清热生津。《素问·疟论》:“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 高士

    【生卒】:十六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医家,字志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医理宗朱震亨,著有《志斋医论》、《素问捷径》等书,皆佚。

  • 齿浮

    病证名。见《仁斋直指方》。系指牙齿浮动欲落。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参见牙齿动摇条。

  • 泪骨

    解剖学同名骨。在眼眶内侧壁前方,左右眼各一块。

  • 大黄藤

    见《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为黄藤之别名,详该条。

  • 沉寒痼冷

    泛指素体虚、机能衰退的一些慢性病。病机上又称内有久寒。参痼冷条。

  • 气噎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参见噎、五噎条。

  • 边舌

    病证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脾家湿热不清,大舌四边发疳白点糜烂。”又名烂边舌。治宜清利湿热。用导赤散加黄连、滑石、车前子等。外擦冰硼散、锡类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