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大黑头草

大黑头草

《中药大辞典》:大黑头草

药材名称大黑头草

拼音Dà Hēi Tóu Cǎo

别名黄药(《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大黄药,一号黄药、吊吊黄、小香薷(《红河中草药》)。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阴于;或鲜用。

原形态亚灌木,高1~2米。全株有香气。茎四方形,基部木质,紫红色,无毛。幼枝疏被白色短毛。叶对生;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尖齿,下面密生小油点;叶柄长约5毫米。假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轮生于花轴上,下垂,白色,2唇形,小坚果倒卵形。花期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沟边、草丛中,常有栽培。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辛,温。"

功能主治《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散寒,解热止痛。治疟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镇。外用:捣烂敷。

复方①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黄药(干品)三至五钱,煎汤服。(《红河中草药》)

②治风湿关节痛:大黄药(干品)三至五钱,煎汤服。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红河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黑头草

药材名称大黑头草

拼音Dà Hēi Tóu Cǎo

英文名all grass og Pendulousflower Elsholtzia

别名黄药、大黄药、一号黄红、小香薷、吊黄、野苏子棵、野芝麻

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 W. Smi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半灌木,高1-2m。全株芳香。枝四棱形,被郑曲微柔毛及腺点。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8cm,宽1.6-4.3cm,先端渐长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脉上被疏柔毛,下面密布腺点。轮伞花序有花6-12朵组成假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5-15cm,长者常下垂,位于假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较疏离,向上渐次靠近;苞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序轴被柔毛;花萼名贵形,长约3mm,外面密被腺点,萼齿5,钻形;花冠白色,长约5.5mm,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侧裂片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微伸出,花丝无毛,花药2室;子房4裂,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3mm,腹面具棱,棕色。花期9-11月,果期10-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400m的湿润肥沃土壤、山谷边、开旷山坡、匾地、林缘或灌丛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南部或西部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多截成30cm左右的小段。茎呈方柱形,节稍膨大,表面暗紫红色;幼枝疏被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边缘黄白色,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长7-20cm,宽1.5-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有糙毛,下面密生小油点,叶柄长0.2-0.5cm。可见顶生或腋生的假穗状花序,花黄白色,萼筒钟形。小坚果倒卵形。气香,味微辛、凉。

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多角形,壁木化;内皮层明显。韧皮部狭窄,2-4列细胞。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木化;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为大形的薄壁细胞。射线及髓部周围的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方形或类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有非腺毛,偶见腺毛,下表皮细胞较小,扁平,1列,外被微乞求状突起的角质层,腺毛易见。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外韧型,外侧有纤维束环列。叶肉组织中有1-2列薄壁细胞含棕绿色色素,形成色素带。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非腺毛2-3细胞,顶端细胞尖斜,基部细胞膨大,形成圆锥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有角质增厚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5个。腺乞求头部5-9细胞,内含淡黄色挥发油;柄为单细胞。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68%,油有24种挥发油成分组成,其中1,8-桉叶素(1,8-cineole)相对含量占71.71%,在香薷属植物为罕见。其余挥发油成分有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香桧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4-苯基-1-丁烯(4-phenyl-1-butene),1-辛烯-3-醇(1-octene-3-ol),苯甲醛(ben-z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香薷酮(elsholtzione),萘(maphtha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反式-丁香烯(trans-carophyllene),葎草烯(humulene),β-荜澄茄油烯(β-cubebene),β-去氢香薷酮(β-dehydroelsholtzione),γ-榄香烯(γ-el-emene),异辣薄荷烯酮(isopiperitenone),百里香酚(thymol),香荆芥酚(carnacrol)[1].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5g,加蒸馏水5ml,加热至沸,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显蓝绿色。(检查鞣质)(2)取本品粗粉5g,加蒸馏水5ml,冷嘲热讽浸2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液2-3滴,于沸水浴中加热15min,显蓝紫色。(检查氨基酸)

性味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流感;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扁桃体炎;乳腺炎;炭疽;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干品煎水先;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散寒,解热止痛。治疟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辣树根

    药材名称红辣树根拼音Hónɡ Là Shù Gēn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根。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略弯曲,往往分枝,长10~25厘米,径1.5~3厘

  • 兔子毛

    药材名称兔子毛拼音Tù Zi Máo出处《内辈古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西伯利亚艾菊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具多数残留的干

  • 黄唇鱼鳞

    药材名称黄唇鱼鳞拼音Huánɡ Chún Yú Lí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鳞片。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haba flavolabiata采收和储藏:捕后,刮取鳞片,晒干。原形态黄唇鱼

  • 天冬

    《中国药典》:天冬药材名称天冬拼音Tiān Dōnɡ英文名RADIX ASPARAGI别名天门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

  • 水鳖蕨

    药材名称水鳖蕨拼音Shuǐ Biē Jué别名水别蕨、水客妈菜、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水鳖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ephropieris delavayi(Franch.)Micke

  • 莨菪根

    《中药大辞典》:莨菪根药材名称莨菪根拼音Lànɡ Dànɡ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茄科植物茛菪的根,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中生物碱多于叶,除含天仙子胺和东莨

  • 分枝火绒草

    药材名称分枝火绒草拼音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别名火艾、火草、白蒿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的戟叶火绒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

  • 过山消根

    《中药大辞典》:过山消根药材名称过山消根拼音Guò Shān Xiāo Gēn别名开喉箭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狭叶少花酸藤子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蔓性小灌木,高40~70厘米

  • 栗荴

    《中药大辞典》:栗荴药材名称栗荴拼音Lì Fū出处《纲目》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复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

  • 相思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相思子药材名称相思子拼音Xiānɡ Sī Zǐ别名相思豆、红豆、黑头小鸡、鸡母珠[台湾]、土甘草[广西]来源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藤Abrus precatorius L.的种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