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疳

喉疳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①为疳生于咽喉。多由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而发;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受风热,或食炙博受毒而起。老者难愈、少者易痊。”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而成;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肾虚火旺,沸腾上部而发。”症见初觉咽嗌干燥、如毛草常刺喉中,或似异物塞喉,潮红疼痛,继之则疼痛增剧,腐溃,喉间上腭有黄白红点,多少大小不等,大如赤豆,小如芥子,四周绕似红晕,日久则腐烂,色灰白或色紫,腐衣叠若虾皮,腐臭、声音嘶哑,哕出甜涎,身发寒热。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喉疳初觉阴虚成,嗌干刺痛色淡红,肾火炎上金受克,破烂失音臭腐疼。”治法: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属胃热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属杨梅结毒者,宜解毒祛腐。用五宝散、或搜风解毒汤。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②《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猜你喜欢

  • 痘疹指南

    见痘疹正宗条。

  • 痢风

    病名。①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见《疡医准绳》卷四。因正气亏虚,湿热侵袭膝部所致。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足胫软弱,步履艰难,甚至形寒发热。治宜扶正通络,祛湿清热。内服人参败毒散加牛膝、桑枝、秦艽等。参见鹤

  • 子病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二“妊娠恶阻病,产宝谓之子病。”即恶阻。详该条。

  • 胎弱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胎怯。详该条。

  • 掐中指甲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保赤推拿法》:“掐中指甲法,将儿中指甲上面轻轻掐之,止儿泻。”《厘正按摩要术》:“掐中指甲,医者以大指入儿中指甲内,着力掐之,治急慢惊。”

  • 缺乳

    病名。见《济阴纲目》卷十三。多因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或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乳汁壅滞不行所致。气血亏虚者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白,面白,食少体倦。宜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用《傅青主女科》通乳丹

  • 赤脉下垂

    眼科病证。本症“初起甚微,次后渐大,赤脉从白睛贯下,再后黑睛上边从白睛起薄障,障上仍有红丝牵绊”(康维恂《眼科菁华录》)。与赤膜下垂同,详该条。

  • 头骨

    骨名。又名预颅,即颅。指头部骨骼,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

  • 肾间动气

    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三焦气

  • 阴胜则寒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阳气偏衰,则出现寒证。详阴盛则内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