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右胁痛

右胁痛

证名。指右侧胁痛。多由肝邪犯肺或气滞痰饮食积引起。《医学入门》卷四:“食积胁(右)下,如扛挭起一条作痛,神保丸枳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痰饮流注肝经,喘咳引痛者,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万病回春·胁痛》:“推气散治肝邪入肺,右胁痛甚,胀满不食。”《慎斋遗书·胁痛》:“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古今医彻·胁痛》:“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芪、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苦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论胁痛不拘右肺左肝之说。详胁痛、左胁痛条。

猜你喜欢

  • 痘麻烂角

    病证名。系因痘麻余毒未清,复受风邪而发(清·聂子因《眼科易简补编》)。症见眦角红赤糜烂,痒痛喜拭。治宜祛风清热解毒。用解毒消风散,血热重者加紫草、丹皮。

  • 柳叶桃

    出《花历百咏》。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 劳役痢

    病名。指痢疾之因劳累过度所致者。见《症因脉治·痢疾论》。多因生活无节,劳力过度,或饥饱不匀,负重远行,营伤卫损,血渗大肠所致。其症痢下纯血,或腰痰背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睡减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

  • ①鼻息、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②喘息。《灵枢·海论》:“悗息面赤。”③止、结、留滞。《灵枢·百病始生》:“息而成积。”④通瘜。赘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鼻息肉不通。”⑤

  • 伤风嗽吐

    病证名。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证候。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 镫骨

    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镫,故名。

  • 许绅

    【介绍】:明代医生。京师(北京)人。世医出身,生活于十六世纪。初任职于御药房,嘉靖元年(1522年)任御医,后任太医院院使,因得明世宗赏识,升官至通政史、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并曾主管太医院。1547年

  • 四磨饮

    见《兰台轨范》卷一。即四磨汤,见该条。

  • 核桃虫

    见《药材学》。为蛴螬之别名,详该条。

  • 草乌喙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竹节香附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