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厉痈

厉痈

病名。出《灵枢·痈疽》。又名厉疽。多由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旁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为逆证,较难治。初宜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外用隔蒜灸;将溃宜服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等,以壮脾补肾滋水,外用桑柴烘法,以行壅滞助阳气。溃则治同敦疽

猜你喜欢

  • 薛己

    【生卒】:约1486~1558【介绍】:明代医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薛铠是当时名医,任职太医院。他承继医业,钻研医术,闻名于当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

  • 治喉捷要

    见时疫白喉捷要条。

  • 散膏

    指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 寒剂

    十二剂之一。用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热证作用的方剂。参见寒能制热条。

  • 冷毒疳痢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疳痢伴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的症候。治宜温中止痢之剂。

  • 仁斋小儿方论

    书名。4卷。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此书原刊本已佚,今存本为明·朱崇正重校复刊本,复

  • 宁嗽膏

    《古今医鉴》卷七引京师方。天门冬(去心)半斤,杏仁(去皮)、百部、百合、贝母(去心)、白术各四两,款冬花五两,紫菀三两。上药捣碎,用长流水二十碗,煎至五碗;滤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药汁十五碗,入饴糖

  • 背疽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有头疽生于背部者。证治见发背条。

  • 手阳明经筋病候

    病证名。又名孟夏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热者无用燔针。

  • 肺热瘅疟

    病名。疟疾之一。《症因脉治》卷四:“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素有热之瘅疟症也。肺热瘅疟之因,《内经》云,肺素有热,热盛于身,因有所用力,腠理开泄,风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