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化脓灸

化脓灸

直接灸法之一种。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疱,化脓,故名。施灸时先以甘油或葱、蒜汁涂抹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灸满规定壮数。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它灸法优异。《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化脓灸一般在灸后一周左右化脓,经4~6周结痂愈合,脱痂后留下永久性瘢痕,故亦称瘢痕灸。本法适用于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患;并可用于防病保健。

猜你喜欢

  • 千里香

    出《生草药性备要》。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 贺汝瞻

    【介绍】:见贺岳条。

  • 三阴痉

    指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详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条。

  • 青麻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即苘麻,详该条。

  • 刘继芳

    【介绍】:明代医家。字养元。安徽人。精于外科,四方求医的人很多,著有《发挥十二动脉解》、《怪证表里因》等书,均佚。长子翱鲤承继家业,曾任太医院吏目。

  • 认药白晶药鉴

    蒙药书。伊舍巴勒珠尔著于十八世纪。全书用藏、梵文对照编写。按石类、珍宝类、草药类对801种药物进行分类,并说明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对“三子”、“四凉”等药物作了解释。现存木刻本。

  • 头身喜汗

    病证名。指头身经常容易出汗,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治疗可在清脏腑热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等固表敛汗药

  • 蛤蟆瘟

    即痄腮。详该条。

  • 胃虚热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胃气虚热。详该条。

  • 皲裂

    即皴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