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公孙(通冲脉)、心包经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胆经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外关(通阳维脉)、肺经列缺(通任脉)、肾经照海(通阴蹻脉)。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详见该条。

猜你喜欢

  • 血瘕

    八瘕之一。出《素问·阴阳别论篇》。《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血瘕,留着肠胃之外及少腹间,其苦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阴中若有冷风,亦或背脊疼,腰疼不可俯仰。”《类证治裁·痃癖

  • 蒲笋

    见《日用本草》。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 洞痢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九。指小儿泄痢昼夜不止者。多由寒湿之邪,内迫肠道所致。

  • 鼻须

    即鼻毛。详该条。

  • 员利针

    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是一种针体细小而尖微大圆利的针具。用于治疗痈肿、痹症等。

  • 痀挛

    出《灵枢·邪客》。即拘挛。详该条。

  • 脾经失血

    病证名。指脾不统血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故血症中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伴饮食无味,不知饥饱,胸腹胀满,痰多。宜归脾汤、柔脾汤等方。参

  • 大钟

    经穴名。代号KI4。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位于内踝后下方,当跟腱内侧缘与跟骨的交角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治咽痛,气喘,咳血

  • 黄泡刺根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黄锁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 足厥阴之筋

    足厥阴的经筋。《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