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丹瘤

丹瘤

病名。《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磁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猜你喜欢

  • 产后血瘕

    病名。《经效产宝》:“产后瘀血,与气相搏,名曰瘕。谓其痛而无定处,此因夙有风冷而成,轻则否涩,重则不通。”《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前症(指产后血瘕)乃寒邪乘客,气血壅结,此因气病而血病也。常补养

  • 王燕昌

    【介绍】:清代医家。字汉皋。河南固始人,家中七代为医,著有《王氏医存》一书(1874年刊行)。

  • 刘词

    【介绍】:宋代人。著有《混俗颐生录》二卷,已佚。

  • 耳底

    耳的部位。《冷庐医话》卷四:“……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耳底,古人泛指耳窍的深部,似指今之外耳道深部及鼓膜等部分。

  • 水分

    ①经穴名。代号RN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一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

  • 湿咳

    病证名。①指水气内停所致的咳嗽。《儒门事亲》卷三:“喘咳者,水气并于阳明,亦湿咳也;风水,不能正偃则咳,亦湿咳也;肾气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亦湿咳也。”可用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术丸,三花神佑丸等方。参

  • 谢毓秀

    【介绍】:明代医生。履贯不详。学医于外祖李岚溪。认为寒为百病之长,故将寒症列于所著《回生达宝》一书之首。

  • 产后呕吐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恶露去少,败血散于脾胃;或产后血去过多,而气独盛,以致气逆所致。败血散于脾胃者,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兼见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出现呕吐。同时伴有恶露下行

  • 妊娠乳肿

    病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内吹、胎前乳肿、内吹乳。怀孕六、七个月,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以致乳房胀硬疼痛,寒热并发。宜舒肝、理气、清热,用清肝解郁汤(《证治准绳》:人参、茯

  • 当脐痛

    病证名。《张氏医通·腹痛》:“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本证亦可由虫积引起。参见脐中痛、虫积腹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