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泄利挟有表热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亦有指热泻者。参协热下利、夹热自利条。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系指患喉痹而咽喉溃烂者。多由肝胃热毒蕴积,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咽喉肿痛甚剧,腐溃白斑,形如花瓣,疼痛难咽,甚或目睛上泛,六脉洪大。治宜疏风解毒、凉血消肿。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等
经脉名。即手太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臂泰阴脉:循筋上兼(廉),以奏(凑)臑内,出夜(腋)内兼(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阴脉。”
脉学著作。21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
病证名。冷热之邪相杂损伤胃肠而致的腹泻,又名冷热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走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是为冷热利也
用泄泻之药,去除闭阻之证。如肺实证而咳嗽气急痰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其闭阻于肺的痰热。又如因气郁而引起便秘、噫气、胸胁胀满,甚或腹中胀痛,用四磨汤以降泄通便。
《医醇賸义》卷二方。松子仁、柏子仁、天门冬、丹参、当归、茯神各二钱,犀角五分,生地黄五钱,人参一钱,甘草四分,藕汁(冲)半杯。水煎服。治心燥,渴而烦冤。
见集验良方拔萃条。
见《本草正义》。为桑叶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蜀本草》。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