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即咳脓血。为肺痈主症之一。参咳脓血、肺痈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鄠(今陕西户县)人,做过太医令。
见《福建中草药》。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黄帝明堂偃人图条。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
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素问·五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
见《国药的药理学》。即亚麻子,详该条。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睥肉粘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