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交

三阴交

经穴名。代号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另说:“在内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图9)。

图9

猜你喜欢

  • (眼)小嘴

    见《广勤轩遗稿》。即外眦。详该条。

  • 点穴法

    推拿方法名。运用手指点压、叩击穴位等手法来治病的方法。常用于颈、肩、腰腿痛、扭挫伤、头痛、牙痛、腹痛、消化不良、遗尿、失眠、瘫痪等症。

  • 出自鼻之液。《诗·泽陂》:“涕泗滂沱。”《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涕、泗、洟,皆鼻液也……以生于肺,则曰泗。”即涕。详该条。

  • 痘治理辨

    儿科著作。3卷。明·汪机撰。刊于1531年。作者对于小儿痘疮,尤为推崇魏直《博爱心鉴》的理论与治法。本书罗列诸家治痘之论于前,而以魏氏理论辩之于后。书后并附痘图及痘方各2卷。现有《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 产后大便难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多因产后失血,伤津,阴液不能润肠所致。不宜轻用下法,徒伤元气。治宜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当归、川芎、白术、熟地、麻仁、苏子、人参、甘草、郁李仁,蜜糖引)或用麻仁

  • 脊强

    证名。出《灵枢·经脉》。亦称脊背强。指脊椎骨部筋脉、肌肉强急,身不能前俯的症象。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

  • 新订黄芩芍药汤

    见《中国传染病学》。山楂炭、当归、白芍药、炒黄连、木香、厚朴各3克,酒黄芩、酒大黄各4.5克,陈皮、泽泻各6克。水煎服。治细菌性痢疾,症见微寒壮热,心烦詀语,腹痛作胀,里急后重,滞下不爽,舌尖赤,脉弦

  • 肺脾气虚

    参肺脾两虚条。

  • 莲菜花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蕨麻之别名,详该条。

  • 禹粮石

    见《中药志》。为禹余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