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

出《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是中医在《周易》“阴阳太少”理论的基础上对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即在少阳与太阳之间增入“两阳合明”之阳明、太阴与少阴之后增入“两阴交尽”之厥阴。该理论在中医学有多种不同应用:①代表手、足十二经脉;②代表人体十二脏腑;③说明脉象的阴阳浮沉;④运气学说用以作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标识;⑤《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猜你喜欢

  • 霸王树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仙人掌之别名,详该条。

  • 节凑

    骨节之间。《素问·气穴论》:“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 人子须知

    见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条。

  • 土黄柏

    见《江西草药》。为十大功劳之别名,详该条。

  • 章表根

    见《广东中草药》。为倒吊蜡烛之别名,详该条。

  • 香独活

    见《中药志》。为独活之药材名。详该条。

  • 油珠子

    见《本草纲目》。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 四街

    即四气街。《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见气街条。

  • 绒毛鸡

    见《中药志》。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 蛔虫贯膈

    病证名。出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系脾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证候。症见右上腹部阵发绞痛,痛时患儿哭叫,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吐出蛔虫和胆汁。阵痛之间仍留微痛。剑突下稍右疼痛拒按,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