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即白术散第二方。见白术散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楸树皮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凌德条。
证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见《岭南草药志》。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人参、肉桂、桔梗各五钱半,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桑白皮各二两半,天门冬、炙鳖甲各五两,秦艽、茯苓、地骨皮、干地黄、柴胡各三两三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见《陆川本草》。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宋·李迅撰于1196年。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书中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和兼证的鉴别、诊治及多种经验药方。现有《三三医书》本。
病有标本,治分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例如长期阴虚发热的病人,忽然喉头肿痛,水浆难下。这时阴虚发热是本,喉头肿痛是标;如果喉头肿痛严重,有窒息的危险,便成为主要矛盾,就要先治喉痛的标证,标病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