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诊脉常规,候脉不少于五十动为度,以便认辨脉象,并了解其中有无促、结、代脉。《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
证名。即肠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参见肠鸣条。
病证名。系指头目眩晕而兼耳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由肾虚髓海不足所致。可见于今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
见医学初阶条。
【介绍】:宋代医家。著《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1卷,已佚。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骆驼蓬,详该条。
病证名。《妇科指归》:“胎前胃痛不能忍者,多因肝气不调,胎气不顺,只可轻轻为之止痛。用乌梅一个煎汤,摩干佛手5、6分,服二、三次。”
①经穴名。代号GB37。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处。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小腿痠痛,下肢痿痹,偏头痛,目痛,夜盲,近视,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