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痛

面痛

证名。指鼻頞、口唇颊车发际等部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者。《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份,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之,气虚者补之,不可专以苦寒降火为事。”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又:“老人过劳,饥则面痛,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因郁结积成胃热,遂患面痛,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本症可见于三叉神经痛等症。

猜你喜欢

  • 胎漏黄水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 木蒴藋

    出《新修本草》。为接骨木之别名,详该条。

  • 按脊法

    推拿方法名。即点脊法。见该条。

  • 五龙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黄连、紫草茸、芍药各三钱,生地黄九钱。水煎浓汁,加水磨犀角汁和服。治痘毒。

  • 斗篷草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 四满丸

    ①《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蜈蚣二枚,炒芫花根五分,踯躅花四分,干姜、川芎、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

  • 臂厥

    证名。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又:“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 陈昭遇

    【生卒】: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南海(今广东南海)人。世代名医,精究医术,治病多验。开宝初被荐为医官。933年(开宝六年)与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吴复珪等详校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

  • 侠荣疽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证治参见肋疽条。

  • 八角铜盘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