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酒瘕

酒瘕

病证名。指饮酒过多所致的瘕病。《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人有性嗜酒,饮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积久渐瘦,其病遂常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复能食,云是胃中有虫使之然,名为酒瘕也。”参见条。

猜你喜欢

  • 恶实根

    出《名医别录》。为牛蒡根之别名,详该条。

  • 马蹄肺筋草

    见《四川中药志》。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

  • 新加白虎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薄荷五分,生石膏八钱,荷叶一角,陈仓米、益元散(包煎)各三钱,知母四钱,鲜竹叶三十片,桑枝二尺。先加芦筍二两,灯心五分,同石膏先煎,后入他药,同煎服。治不恶寒但发热,自汗不解,心

  • 田边菊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管药之别名,详该条。

  • 人参启脾丸

    即启脾丸,见该条。

  • 宣可去壅

    用宣散之药,去除壅郁之证。《汤液本草》卷上:“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又如胸中胀闷、呕吐、恶心等症,可用二陈汤利气散郁。

  • 吐蛔痧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

  • 割治疗法

    又称割脂疗法。是指在手掌等特定部位或某些穴位处,切开皮肤割除少量皮下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在民间早有流传,近三十年得到进一步整理和提高。临床操作时,在选定的部位常规消毒和局麻后,用手术刀切开0.5

  • 将瘟舌

    即红艳舌。详该条。

  • 痧胀玉衡

    书名。3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