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即疣。详干日疮条。
【介绍】: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病验方》三卷,已佚。
即一孕生三婴。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罗布麻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搜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即龟鹿二仙胶,见该条。
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见琼瑶神书条。
病名。妊娠24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并兼有头痛,眩晕,呕吐,眼花,上腹不适,视力障碍或血压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以上者称为先兆子癎。多因平素肾阴虚,妊娠后肾阴更虚,肝阳上亢,或阴损及阳,脾肾
【介绍】:赤松德赞执政(公元754~797)时期,应聘入藏的汉族医生马哈金达、哈密医生占巴西拉哈和印度医生达马拉扎三人,曾被誉为“三神医”。他们为藏族培养了大批藏医人材,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